1975年周总理病重,需要吃鸽子蛋增加营养,却到处都买不到。赵炜就对邓颖超说“宋庆龄家里养了200多只鸽子……” 在1975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周总理病情加重,医生说吃鸽子蛋能补营养,可北京到处都买不到,这时候赵炜对邓颖超同志提起宋庆龄同志家养着两百多只鸽子,会不会带来一线转机? 宋庆龄同志和周总理的交往,得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说起。那时候,周总理在黄埔军校负责政治工作,宋庆龄同志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常去视察,两人通过讨论革命大计,很快就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周总理那时年轻有为,宋庆龄同志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立场坚定,是可靠的领导人。 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两人联系更紧密。周总理在重庆工作,宋庆龄同志也到重庆,他们经常商议如何团结各方力量抗日。周总理负责国共合作的事,宋庆龄同志则通过保卫中国同盟,募集物资支援前线,两人配合默契,共同推动了抗战进程。 四十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在即,周总理代表党中央邀请宋庆龄同志北上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7月,他特派邓颖超同志去上海迎接,还写了亲笔信,信里提到分离三年,常挂念宋庆龄同志的安全。宋庆龄同志读了信,很感动,决定北上。这件事体现了党中央对她的尊重和信任。 宋庆龄同志一直支持中国共产党,她在国外访问时,就公开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她和周总理的情谊,不仅是工作上的,更是同志间的真挚感情。周总理把她列入爱国人士保护名单的第一位,确保她在特殊时期得到照顾。 宋庆龄同志喜欢养鸽子,这习惯从孙中山先生那里继承而来。鸽子在她看来象征和平,她在北京的寓所里养了两百多只。鸽子蛋有时她会送给朋友,但自己很少吃。这爱好也成了她生活中的小慰藉。 到了1975年冬天,周总理病重住院,医生建议吃鸽子蛋,因为它营养高,易消化。可那时北京市场和郊区都买不到,工作人员找遍了也没结果。邓颖超同志很着急,这时她的秘书赵炜提了一句:“宋庆龄同志家里养了两百多只鸽子,或许能问问。” 邓颖超同志想了想,说先打个电话问问秘书,看宋庆龄同志自己吃不吃,如果她吃,一个都不能要。秘书回话说宋庆龄同志早就不吃鸽子蛋了,只是养着玩。邓颖超同志这才放心,同意联系。 消息传到宋庆龄同志那里,她二话不说,就开始安排送蛋。从那天起,她每天督促秘书去鸽棚检查,一攒够五六个,就打包送去医院。周总理吃着这些蛋,勉强补充了点营养。这事持续了几周,成了周总理病中难得的慰藉。 其实,宋庆龄同志送蛋不光是这一次。1976年1月初,周总理病情更重,只能吃鸽子蛋了,可还是买不到。1月5日,宋庆龄同志听说后,马上让人搜鸽棚,居然找到两枚新鲜的,加上之前留的三枚,一共五个。她用盒子装好,派人送去。可惜,周总理1月8日就逝世了,那些蛋他没来得及多吃。 周总理一生为人民服务,到病重时还坚持工作,从不搞特殊。宋庆龄同志的举动,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响应。她在特殊年代里,也保持信念,支持同志,比如给刘少奇同志的子女送贺卡和糖果,署名宋妈妈。 宋庆龄同志和周总理的情谊,还体现在其他事上。比如,早年宋庆龄同志的家族墓地在上海被毁,她求助周总理,周总理立刻指示当地修复,虽简单但保留了尊严。后来,有人想毁南京孙中山铜像,周总理亲自出面制止,说宋庆龄同志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与共产党的合作一贯坚定,不能因为家庭关系影响对她的尊重。 宋庆龄同志的家庭背景复杂,她的妹妹是蒋介石的妻子,兄弟在国民党那边,但她自己选择了革命道路。周总理理解这点,从不因此歧视她。相反,他强调她是革命的,值得保护。这体现了党内团结的精神。 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宋庆龄同志很悲痛。她继续为国家工作,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她的追悼会,念了悼词,回忆1924年冬在天津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时,看到宋庆龄同志站在身边,年轻端庄,充满革命热情。 两位夫人通过各自经历,连接了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功绩,和周总理作为人民公仆的奉献。她们的事迹,体现了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革命情谊不是空话,是在关键时刻的互助。周总理和宋庆龄同志的交往,跨越了时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
何香凝病危昏迷,总理看望突然清醒,提出一个请求,总理含泪答应“周公……我……还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