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前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8月31日发文说:“德国总理默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这对异卵双胞胎是罕见的怪胎。一个渴望复仇,另一个像只公鸡,害怕门口的‘捕食者’,并用普京来要挟特朗普。他们完全忘记了二战的教训。然而,事情可能会像1945年那样收场——他们也可能最终落得要靠牙齿来被辨认的下场。” 默茨自2025年5月就任德国总理后,迅速调整了前任朔尔茨的谨慎政策,转而采取更具对抗性的对俄姿态。 他不仅支持乌克兰使用德国提供的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包括克里米亚大桥这一象征性极强的设施,还推动德国国防开支大幅提升至GDP的3.5%,目标是打造“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 这些举措在俄罗斯眼中无疑是直接挑衅。莫斯科方面已多次发出警告,明确指出德国的行为已使其“直接参与冲突”,紧张态势由此可见一斑。 马克龙矢志推动“欧洲战略自主”,力图让欧盟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极”。在俄乌冲突的复杂局势中,他积极尝试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为和平斡旋努力。 他公开称俄罗斯为法国和欧洲的“威胁”,并主张向乌克兰派兵,尽管这一提议遭到意大利等国的嘲讽和反对。 德法两国的政策转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俄乌冲突三年未决、地缘政治压力持续升级的必然结果。冲突已对全球能源、粮食安全及供应链造成深远冲击,欧洲通胀高企,极右翼思潮蔓延,影响力被削弱。 美国借助能源贸易和军火销售成为冲突最大受益方,但其对乌援助政策的动摇促使欧洲不得不重新评估自身安全架构。 默茨的强军方针和马克龙的战略自主倡议,均反映出欧洲试图摆脱被动局面、寻求独立应对能力的努力。 然而,这种努力在俄罗斯看来却是“军事化”和“敌对行为”。梅德韦杰夫的言论刻意淡化欧洲内部的政策差异,将其统一描绘为“好战分子”,旨在瓦解欧洲团结,并为俄罗斯的可能反击营造舆论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梅德韦杰夫选择以“二战教训”为论据,并非偶然。历史上,德国和法国分别是二战欧洲战场的侵略国和被占领国,但俄罗斯通过这一类比,试图将当前德法政策与纳粹行径挂钩,激发历史记忆中的道德负罪感。 然而,欧洲的应对并非铁板一块。德国虽展示强硬姿态,但在对以色列军售问题上却因加沙人道主义危机而暂停部分出口,显示其政策仍受制于国际道义压力与国内政治平衡。 法国正遭受盟友广泛质疑。美国批评其在反犹主义管控上不力;意大利对其派兵提议冷嘲热讽;以色列更是直斥马克龙“助长反犹”之风,使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处境愈发尴尬。 这种内部分歧使得欧洲难以形成统一对俄战线,反而让俄罗斯有机会利用其矛盾。梅德韦杰夫的发言正在试图进一步放大这种裂痕。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虽充满戏剧性,但真正关键的是各方能否回到谈判桌前,将焦点从军事博弈转向外交解决。毕竟,历史的教训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重复仇恨,而在于避免重蹈覆辙。
普京成大赢家?德国一夜变天,"亲俄派"登顶,默茨间接承认失败 最新民调给了默
【2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