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5日,张学良给杨宇霆的父亲祝寿,到杨府时,副官大喊:“总司令到!”桌子上赌钱的人反应冷淡,直到杨宇霆出来,大家全都站立,满脸堆笑。 张学良,1901年出生,张作霖的长子,27岁接掌东北军。父亲被炸死后,他面对奉系元老的掣肘,处境艰难。杨宇霆,1878年出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头脑精明,是张作霖的军师,掌控奉军大权。常荫槐,1879年出生,掌管军需,作风嚣张。两人倚老卖老,视张学良为毛头小子,试图以“长辈”身份压制他。杨宇霆擅自干预政事,常荫槐则公开顶撞,两人野心勃勃,觊觎东北最高权力。张学良虽年轻,却继承了父亲的果断,绝非软柿子。 1929年1月5日,杨宇霆借父亲寿辰,在沈阳杨府大宴宾客,邀请奉系高层与地方要员。杨府内外张灯结彩,宴席奢华,宾客云集。张学良以总司令身份,携重礼前往,礼单包括30根金条和2万块大洋,诚意十足。下午三时许,他步入杨府正厅,副官高喊“总司令到”,声音洪亮。然而,厅内赌桌旁的军官和官员反应冷淡,仅少数人起身致敬,大多数继续赌博,喧哗不减。杨宇霆随后出场,众人迅速站立,笑容满面,气氛骤变。他对张学良仅随意招呼,未施礼节,径自落座。张学良被冷落一旁,地位尴尬。宴席上,杨宇霆与宾客高谈阔论,频频提及军政事务,似有意孤立张学良。半个时辰后,张学良告辞,杨宇霆未送行。他离府后,怒气难平,回家沉默不语,内心波澜起伏。 杨府冷遇只是冰山一角。张学良接掌东北军后,杨宇霆与常荫槐的跋扈变本加厉。杨宇霆对军政事务横加干涉,擅自决定采购军火,甚至对张学良的询问敷衍搪塞,常以“你不懂”堵嘴。常荫槐更是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曾私自批复2万支步枪的订单,被问及时竟说“都定了,还问啥”。两人公开蔑视张学良的权威,试图将其架空,俨然以“摄政王”自居。杨宇霆还推动“东北铁路督办公署”计划,意在掌控铁路命脉,分权意图不加掩饰。他与常荫槐携协议直闯张学良宅邸,逼迫签字。张学良试图拖延,二人态度强硬,毫不退让。杨宇霆拍桌催促,常荫槐冷嘲热讽,彻底撕破脸皮。张学良虽表面隐忍,内心怒火中烧。二人离开后,他摔碎茶杯,情绪失控。夫人于凤至劝他冷静,建议以占卜决断。他抛掷袁大头,三次皆正面,似天意指引,杀机暗生。 1月10日,张学良以商讨铁路协议为由,召杨宇霆与常荫槐至大帅府老虎厅。大帅府规矩严格,入内不得携枪,两人毫无防备。下午五时,二人抵达,张学良端坐主位,卫兵分列两侧。短暂寒暄后,卫兵突然拔枪,杨宇霆与常荫槐猝不及防。枪声响起,二人倒地身亡,血染厅堂。此事震慑奉系内外,张学良借机整肃军政,清除异己,巩固权力。杨宇霆与常荫槐的死,标志着他从少帅向东北霸主的转变。 杨宇霆与常荫槐的死,不仅仅是个人恩怨的了结,更是东北权力格局的转折点。张学良通过果断行动,打破元老的掣肘,确立了绝对权威,为后来的东北易帜创造了条件。1928年底,他宣布东北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结束了奉系割据状态,客观上推动了国家统一进程。然而,这场杀戮也暴露了奉系内部的裂痕。元老派系的覆灭削弱了东北军的凝聚力,为日后日本侵华埋下隐患。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退,张学良背负骂名,晚年对此深感愧疚。杨宇霆虽才干出众,但野心膨胀,目无主上,落得身死下场。常荫槐嚣张跋扈,毫无底线,结局同样咎由自取。
1929年1月5日,张学良给杨宇霆的父亲祝寿,到杨府时,副官大喊:“总司令到!”
吴术轩说
2025-09-01 10:24:17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