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了皇帝后,为了避免父亲见他时下跪,想了一个妙招,后世封建王朝一直沿用。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文武百官与各路诸侯的簇拥下,正式登基为帝,定国号为 “汉”。 谁能想到,这个早年不过是泗水亭一个不起眼的亭长,整天呼朋引伴、不务正业的汉子,竟能在秦末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站上权力之巅,坐拥万里江山。 成为皇帝后,刘邦没忘记家人,如今自己已是天下之主,自然要让亲人们共富贵。 家人中,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显得格外特别。刘太公本名刘煓,一辈子都在田间地头忙碌,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毕生只懂耕地、收获这些农家琐事。 刘邦年少时,可没少让这位老父亲费心:那时候的刘邦,整日游手好闲,要么和一群狐朋狗友在酒馆里喝酒吹牛,要么就四处游荡惹麻烦,根本没把养家糊口放在心上。 刘太公看着儿子这般模样,常常气得直叹气,不止一次把他和踏实能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二儿子对比,盼着刘邦能早点开窍,找份正经活计,可刘邦始终不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曾被父亲看作 “没出息” 的儿子,多年后竟能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 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刘太公又惊又喜,却也多了几分茫然 ,曾经那个让自己头疼的 “混小子”,如今成了皇帝,这种身份的巨大落差,让他一时难以适应。 最初,刘邦每过几天,就会亲自去刘太公的住处请。 时间一长,刘邦派到刘太公身边的一位管家看出了不对劲,他对刘太公说:“您虽然是陛下的父亲,但从身份上来说,终究还是陛下的臣子。要是总让陛下给您行礼,而您不用向陛下回礼,这既不合规矩,也容易让外人说闲话。” 刘太公听完这番话,认为很有道理,开始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心里总惦记着 “君臣之礼” 这件事。 没过多久,刘邦又像往常一样去给父亲请安。刚走到刘太公住处的门口,他就看见父亲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像是在迎接重要的客人。 刘邦在了解了缘由后,也陷入了为难。 回去后,刘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心里清楚,这个问题看似只是 “行礼” 那么简单,实际上关系到皇权的威严和孝道的平衡:处理好了,既能维护皇帝的权威,又能尽到孝道,让父亲安享晚年;处理不好,不仅会让父亲一直处于尴尬之中,还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为了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刘邦召集了张良、陈平、叔孙通等一批有智谋的大臣,让他们一起出主意。 讨论了一会后,叔孙通(汉朝建立时朝仪的主要设计者)有了主义,说:“陛下,臣记得古代有‘太上’这个词,这是非常尊贵的称呼,意思是‘比至高无上更尊贵’。如今太公身份特殊,既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对待,也不能用臣子的礼仪来约束。依臣之见,陛下不如尊太公为‘太上皇’, 这样一来,既保住了父子之间的伦理亲情,又抬高了太公的身份。这样,太公就不用再向陛下行跪拜之礼,而陛下向太公行礼,也是天经地义的孝道之举,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刘邦听完叔孙通的建议,眼前一亮,他反复琢磨 “太上皇” 这三个字,越想越觉得可行:给父亲一个“太上皇”的虚衔,既不用让父亲行臣子之礼,又能堵住那些死守礼法的人的嘴,还能彰显自己的孝道 ,这简直是解决问题的完美办法! 刘邦向来做事果断,当即下令让史官拟定诏书,向天下宣布尊刘太公为 “太上皇” 自从刘太公被尊为太上皇之后,刘邦和父亲的相处终于恢复了往日的融洽。刘邦每次去看望父刘太公,刘太公也不用再纠结 “君臣之礼”,可以安心享受儿子的孝顺。 刘邦创立的 “太上皇” 制度,不仅巧妙解决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礼仪矛盾,还成为了后世封建王朝效仿的典范。 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太上皇” 这一身份频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在 “玄武门之变” 后,看到儿子李世民已经掌控了朝政,无奈之下只好把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退居后宫当起了太上皇。虽然李渊的 “太上皇” 之位带着几分被迫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让他保住了颜面。 宋朝的宋徽宗赵佶,在金兵大举南下、都城面临危机时,为了逃避责任,匆匆把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自己躲到幕后当起了太上皇。可惜的是,他的这一做法并没有挽救宋朝的危局,最终还是和宋钦宗一起被金兵掳走,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后,为了遵守自己 “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 的承诺,主动把皇位传给儿子嘉庆,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不过,乾隆虽然名义上退位了,却依然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太上皇” 这一身份,成了他继续掌权的 “外衣”。 这些太上皇,有的主动退位,想安享晚年;有的被迫让位,在权力斗争中失败;有的则为了逃避责任,选择把担子 “甩” 给儿子。但无论他们的初衷是什么,都得益于刘邦当年创立的 “太上皇” 制度。 刘邦的这一创举,为后世的帝王们提供了一个解决 “皇权” 与 “孝道” 的方案。
刘邦当了皇帝后,为了避免父亲见他时下跪,想了一个妙招,后世封建王朝一直沿用。 公
国际大碗说
2025-08-30 23:50: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