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

指尖流沙呐 2025-08-30 17:11:41

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一声,闻言,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在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 李氏如愿以偿地生下了她的儿子谭延闿,这个孩子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切,她用尽所有的心力去呵护他、教导他,仿佛这个孩子就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她的处境决定了她对儿子的期待,那是她对未来的唯一希望,在这份对未来的寄托中,她决定将一切赌注都押在了谭延闿身上。 李氏来自河北宛平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早亡,她与弟弟相依为命,家境极其贫寒,为了生存,她被卖进谭府,当时的她不过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农村丫头。 她将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谭延闿身上,力求给他最好的教育,尽管她自己几乎没有多少文化。 她为孩子挑选了最合适的教材,并通过不断的指导和督促,帮助他提升学识,她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购买书籍和聘请老师,目标就是让谭延闿在未来能够出人头地。 她认为,只有儿子有了出息,自己才有可能脱离这个阶层的束缚,可谭钟麟作为李氏的丈夫,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视这个孩子。 尽管谭延闿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他对儿子的态度远不如李氏那样热切,谭钟麟自视甚高,是一位封疆大吏,身处仕途,忙于政务,很少关心家里的事。 对李氏而言,谭钟麟始终是那个不温不火的丈夫,他从未真正给予她任何支持或温暖,甚至对于儿子的教育也显得漠不关心。 李氏深知丈夫对家中事务的态度,所以她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信念,尽可能地为儿子的未来铺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的李氏,早已对生活的艰难和不公有了深刻的体会。 她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庶出的女人,她的一生都注定要在阴影中度过,无法挣脱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迫,唯一能改变这一切的就是她的儿子。 在她看来,只有通过儿子的出息,她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些尊严,才能从那个庶子母亲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女人。 李氏的生活一直以来都充满了委屈和隐忍,在谭府,她几乎被忽视,时常需要站在一旁,默默伺候别人吃饭,甚至在儿子出生后,她依旧无法享有任何特权。 她的儿子谭延闿,作为庶出之子,一直未能得到过多的关注和爱护,然而这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 反而,正因为如此,他比任何人都更加努力,在科举的道路上拼命奋斗,誓要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 1904年,谭延闿参加了甲辰科会试,并一举中了会元,这一成就震动了整个谭府,李氏得知儿子得中会元的消息时,几乎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在那一瞬间,李氏似乎终于看到了自己和儿子辛苦打拼多年的希望和光芒,她的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她感到无比的欣慰,也感到无比的骄傲,这一刻,李氏的坚持与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这个消息也引发了谭府内外的轰动,李氏从此不再是那个需要站着侍候别人的丫头,而是从内外公认的“母亲”身份获得了认可。 谭钟麟,那个平日里对李氏冷淡的丈夫,在这一刻终于正眼看她一眼,他开始改变态度,允许李氏坐下与他一起吃饭,这一行为标志着李氏命运的转折。 从此,她不再是那个永远站在旁边的“丫头”,而成为了能够参与家务、享有一定权利的妾室,李氏不仅因儿子的成功得到了尊重,她也因谭延闿的出色表现,开始得到家族内外的认可。 陈氏,正妻,再也无法公开刁难李氏,而李氏也因此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李氏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她知道这一切都源于儿子的成功。 谭延闿从未忘记母亲的辛劳和奉献,李氏为了他忍辱负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付出,而当他有了成就时,他从未忘记母亲的辛勤。 当李氏去世后,谭延闿坚持要求她从正门出殡,挑战了当时家族的传统,面对族人的压力,他不畏强权,亲自爬上棺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爱与不满传统礼法的不满,最终,李氏的灵柩通过正门出殡,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