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哈佛高材生高华建自愿放弃中国国籍,效忠美国,然而,三十年过后,他竟然成了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在哈佛完成博士学业的高华健,做出了一个让全国震惊的选择,他主动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决定留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消息传回国内后,舆论瞬间炸开了锅。 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街头巷尾的议论声不绝于耳,“背叛”“白眼狼”“卖国贼”这样的标签狠狠地贴在他身上。 连父母都公开表示与他断绝关系,在那个国家情绪格外敏感的年代,他成了众矢之的,人们无法理解,一个接受国家培养、年纪轻轻就被视为希望的青年,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其实,在走到这一步之前,他一直被称为“神童”,1963年出生在成都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聪明得令人惊讶,读书过目不忘,逻辑思维敏锐,数理功底尤其突出。 老师们不断称赞,父母也常被邻居夸耀,十五岁那年,中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老师建议他提前尝试,经过一年的准备,他果然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生。 大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记了厚厚的笔记,发表了数篇论文,成绩和努力让老师们赞叹不已。 西交大毕业后,他拿到出国留学的机会,进入哈佛继续深造,并在极短的时间里拿下硕士和博士学位,二十五岁时,他已经站在世界顶尖的科研舞台上。 选择美国国籍,看似背叛,实则背后有无奈的考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科研经费只占GDP的极小部分,很多基础仪器都没有,实验条件极为简陋。 他清楚,自己若是立刻回国,很多研究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要真正掌握前沿科技,必须依靠更成熟的平台和充足的资源。 在美国,他能够接触核心项目,获得最先进的设备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但他认定这是唯一能让自己做出真正成果的方式。 在美国的三十年,他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他在固体力学和材料工程领域连续突破,建立了重要理论,解决了国际公认的难题,他发表的论文引用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拿下了多个国际力学界的大奖。 他还先后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科学院和人文与科学院三院院士,这是学术界极少数人才有的荣耀,外界看到的是他在美国的成功,却不知道他在背后一直默默为中国播种。 他在斯坦福执教时,总是主动招收中国留学生,耐心地把最前沿的科研方法传授给他们,他告诉学生们,学成之后要回国发展,把知识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他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中,有二十多人最终回到中国,分布在航天、材料、航空等重点工程领域,成为科研骨干。 有人参与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有人负责国产大飞机的材料结构设计,还有多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这些成果背后,都有他在美国课堂里的悉心指导。 除了培养人才,他每年都会回国一段时间,与清华、西交等高校合作研究,发表了大量联合论文,把国外的先进理念引入国内。 他不仅输送了学生,还把国际学术资源带回中国,他推动的合作让中国科研逐步进入国际主流视野,为国内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 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在2010年代开始对他起了疑心,2012年以后,部分研究资金被叫停,一些合作项目被迫中止。 2019年,西安交大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原因正是他与母校的紧密联系,外部环境日渐收紧,他的身份也变得尴尬,但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每年回国讲学,继续输送人才。 三十年过去,国内科研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实验条件大幅改善,中国已经具备与世界前沿同台竞争的实力。 2024年,他终于全职回到祖国,加入清华大学,担任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的院长。 站在聘任仪式上,这位六十出头的科学家眼眶泛红,说出心底话:“其实早就想回来,只是现在时机成熟了,”那一刻,他不再是当年被骂的“叛徒”,而是以“归来者”的身份受到欢迎。 从1988年到2024年,这段漫长的沉默最终有了答案,他用三十年的孤独与坚持,换来了一代中国科研人才的成长,也为中国科研积累了厚重的基础。 人们终于意识到,爱国并不只有留在身边一种方式,身在异国,他把学到的一切传递回祖国;承受骂名,他用行动证明初心未改。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是你为这个国家留下了什么,而不是你身在何处,三十年前,他背负骂名远赴大洋彼岸;三十年后,他带着成果和学生回到祖国怀抱。 这段历程,是个人选择与国家崛起的交织,也是一个科学家对祖国深沉而含蓄的爱。 信源:青瞳视角——“七院院士”高华健全职加盟清华大学
1988年,哈佛高材生高华建自愿放弃中国国籍,效忠美国,然而,三十年过后,他竟然
如梦菲记
2025-08-29 15:22: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