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一次核试验中,我国放飞 50 只军鸽,结果只回来 45 只,科研人员不知道的是,没回来那几只,竟然创下了记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引爆,那天的天空被直冲云霄的蘑菇云笼罩,地面震动声传遍荒漠。 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场核爆本身上,却少有人知道,核爆现场还有一群特别的参与者,那就是五十只军鸽。 在当时的背景下,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次试验验证一个问题:如果在核战争中电子通信完全失效,是否还存在备用的通信方式,鸽子凭借独特的归巢本能,成为最佳候选。 与容易受到干扰的电子设备不同,鸽子依靠磁场感知、太阳方位、气味和地形导航,不受电磁脉冲的影响,冷战时期的考虑非常现实,任何一种可行的生物通信方式都可能在极端环境下成为关键。 军鸽部队在中国有着自己的渊源,早在抗日战争期间,美军飞虎队曾在昆明带来一批军鸽,战后留下的部分鸽子逐渐被本地爱好者饲养繁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昆明建立了正规的军鸽部队。 从那时起,军鸽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而是被纳入军队体系进行系统训练的通信力量,这些鸽子需要耐力强、方向感敏锐,还要能抵御噪声、光亮和烟雾等干扰。 氢弹试验当天,五十只军鸽被放置在不同的掩体里,距离爆炸中心的远近不一,有的仅在五十米开外,有的则在五百米和一千米处,随着蘑菇云拔地而起,高温、冲击波和辐射席卷而来,鸽子们受惊后振翅飞出。 科研人员的任务是观察它们能否在极端条件下完成归巢,半个小时后,已有四十五只陆续回到设定的位置,虽然羽毛被灼热的气浪熏得发焦,但大多依旧精神,剩下的五只迟迟没有踪影,这让现场陷入了沉默。 当时的判断很直接,可能是被冲击波击中,也可能迷失方向,甚至死在荒漠里,试验人员把注意力放在已经归来的鸽子身上,从它们携带的记录装置中提取了辐射数据。 这些数据反映了核爆后的空气状况,也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资料,只是那五只没有归来的鸽子,被默认为牺牲者,编号逐渐从记录中被划去。 事情在二十天后出现转折,远在昆明的军鸽基地忽然发现,失踪的五只鸽子竟然出现在鸽舍门口,它们羽毛斑驳,体力消耗殆尽,却精准找回了归途。 罗布泊到昆明直线距离超过两千七百公里,它们跨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飞越昆仑山和青藏高原,最后穿过祁连山脉,靠本能完成了长达近三千公里的飞行,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纪录。 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羽毛上残留的放射性物质比普通对照动物高出许多倍,说明它们确实深入过爆心区域。 虽然外观受损,但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出现严重伤害,这让人感到震惊,很多本以为无法生存的环境,这些鸽子竟然凭借韧性穿了过去。 至于它们是如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完成返航的,科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解释,已有研究指出鸽子体内存在一种名为磁感受蛋白的物质,可以感应地球磁场,起到类似内置指南针的作用。 它们还会借助太阳位置、地表气味以及山川地形来定位,相比之下,核爆产生的电磁脉冲能轻易摧毁现代电子设备,而鸽子的导航系统则不受影响,这使得它们在极端环境下反而表现出独特优势。 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生物的潜力,也提醒人们在科技尚未完全可靠的年代,自然界的本能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事实上,军鸽在中国的历史很长,从古代飞鸿传书,到抗战时期的敌后通信,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新中国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的优良品种在昆明落户,奠定了专业军鸽部队的基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军鸽并没有完全消失,2008年汶川地震时,由于通信设施受损,部分部队启用了军鸽传递信息,在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因环境复杂和信号不稳定,军鸽仍被作为备用通信手段进行训练。 甚至在2020年的某些实验中,军方还尝试将军鸽与无人机协同,结果发现,在强烈干扰下,鸽子比机器更能完成最后的定点传递。 回头看那五只鸽子的归来,人们已经不再只把它们视为简单的通信工具,它们在核爆环境下的表现,展示了生命力的极限,也刷新了世界军鸽飞行纪录。 虽然外界对它们的飞行轨迹和方式仍有疑问,但结果已经足以震撼人心,罗布泊的蘑菇云注定被写进历史,而五十只军鸽的经历,则是另一个少有人知却同样重要的注脚。 四十五只按时归来,五只迟到的勇士飞出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奇迹,这段经历成为科学史和军鸽史上的一个特殊篇章。 信源:澎湃新闻——专题策划丨无言战友 深情伙伴——你所不知的“兵鸽鸽”
罗布泊一次核试验中,我国放飞50只军鸽,结果只回来45只,科研人员不知道
如梦菲记
2025-08-30 17:23:06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