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正在取代缅北成为下一个妙瓦底,当地人也在反映说,近年来建造园区数量激增,阿联酋大使馆也曾发文警告,呼吁国人要小心迪拜高薪工作陷阱,如果去了就基本回不来了,因为那边园区很多都是新建的,超级无敌缺人,好不容易把人骗过去,有可能轻易放你走吗?
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东南亚的诈骗链条,正悄然转移到这座沙漠之城,而你对迪拜的印象,还停留在帆船酒店和哈利法塔吗?
那你可能低估了它的另一面,一旦被卷入这张看不见的网,想挣脱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哈利法塔的顶层,可以俯瞰这座全世界最闪耀的城市,但只需再往外走几公里,你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几间逼仄的屋子挤满几十号外来打工人,蚊虫成群,条件恶劣。
他们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领着最低的工资,这些人住在被当地人称作“集中营”的贫民区里,每天日复一日地在极端高温下生存。
他们不敢辞职,不敢维权,因为即便艰苦,还是比自己老家多挣点钱。
很多人想象中的迪拜,是遍地黄金、人人劳斯莱斯的富人国度,但这只是表面,真正享受“中东土豪”生活的只有两成本地人,其他八成人口都是像这样挣扎在城市边缘的打工族。
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为诈骗团伙提供了完美的伪装背景,诈骗园区不再只锁定中国人,一批英语不错的南亚劳工已经被吸纳进来,他们专门负责对欧美市场的渗透,这不是普通的地下工厂,而是更精密的国际化操作。
他们操着一口流利英文,背后却是电诈脚本和虚拟话术系统,这些人可能自己也是受害者,但一旦被拉进来,就很难抽身而退,原本缅北那套模型,如今已经在迪拜“升级换代”。
迪拜之所以能被这些电诈团伙看中,不只是地理位置或金钱通道的原因,更关键的是制度上的“宽松”。
自由区政策、外资零门槛、资金进出无障碍,再加上雇主主导一切的卡法拉制度,直接把犯罪生态打造成温床。
外籍工人一旦入职,公司可以合法收走护照、控制工资,甚至能决定工人的去留与自由,而园区的本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运行得最顺的地方。
很多人并不知道,已有不少中国公民成为受害者,有人以为是去做科技公司客服、传媒助理,结果下飞机就进了园区,不许用手机,护照被扣,想走就得交“违约金”甚至“赎金”。
四川有一位男子被骗去迪拜,被关押殴打,家属最后花了2.4万元才把他带回,他只是曝光出来的少数,大部分人要么被控制,要么根本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
当地的园区分布越来越多,从凤凰园区、DIP园区、硅谷绿洲,到一些租别墅设据点的散户,数量已无法统计,有的园区用闸机限制出入,没有门禁卡的人根本走不出去。
缅北、妙瓦底、柬埔寨,这些名字在过去几年几乎成了电诈的代名词,但随着中方与东南亚多国的联合执法,曾经肆无忌惮的园区开始解体。
大量骨干、话术师、技术人员和招募中介开始寻找“下一站”,迪拜,这个本就开放、宽容、监管不够紧的地方,就这样成了他们最理想的新基地。
DIP园区、硅谷园区、凤凰园区、绿洲园区,一个个听起来像高科技产业区的名字,其实都藏着一张熟悉的网。
但和缅北不同的是,这些园区并不集中,很多还隐藏在别墅、商务楼甚至仓库中,布局更隐蔽,操控更高效。
有些人被骗进去后被剃光头、关小黑屋,不给家里交赎金根本出不来,园区不仅严控进出,还发展出一套封闭系统,进了门,手机收走,网络限制,生活靠配送,里面像一个封闭的社会,连逃跑都没方向。
他们不怕你报警,因为在迪拜这种地方,除非大规模曝光,否则连警方都难以进入,暗网上甚至流传一份园区“危险等级地图”,红色警告的正是这些园区的名字,从缅北搬过来的,不止人,还有整套的压榨手法和暴力系统。
骗局的第一步,往往是从一条看似诱人的招聘广告开始,社交平台、微信群、招聘网站上,经常能看到“迪拜高薪招聘”、“包签证”、“无学历要求”的字眼。
很多人根本没留意,那些公司名都很模糊,所谓“区块链运营公司”“国际传媒”“电商客服”其实根本查不到实体,只要你一加微信或“电报”,就等于一只脚迈进陷阱。
特别是年轻女性,更容易被以模特、主播、网红培训的名义骗去,一落地,通讯中断,人就彻底消失。
她们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么被打包卖给中东富人圈,要么被扔进地下会所“消耗身体”,甚至有传闻,生病了直接送去“噶腰子”,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在某些园区里发生的事。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分清真伪,有些公司还有官网、有招聘流程,有面试、有视频培训,看起来像模像样。
一位在迪拜生活过的网友分享经验:“只要对方让你先付签证费、培训费、保证金,那就百分百是骗你,”reddit、豆瓣等平台上,不少留学生和海外务工者也在互相提醒,避免落入这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