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行业已经陷入到了VLA路线之争与VLA真假之争。
何小鹏:我们现在部分看到的,是嫁接的 VLA。今年年底小鹏的 VLA 跨代式更新驾驶能力要比所有的第一阵营强 10 倍以上。几个亿也许可以做成微型VLA,但大概率是端到端的逻辑。
华为靳玉志:华为不会走向VLA的路径。我们认为VLA路径看似取巧,其实并不是走向真正自动驾驶的路径。华为更看重WA,也就是world action,中间省掉language这个环节。”
元戎周光:VLA是一个全新领域,方向选择很多,如果有清晰的技术判断,资源消耗完全可以更高效。事实上,辅助驾驶场景的GPT模型规模相对可控,比如7B模型并不需要极端庞大的算力。
现在VLA模型仍处于早期,相当于“幼年期”,但上限远高于端到端方案。新一代架构需要新一代芯片支持,这不是CNN时代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