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本周突然宣布将允许60万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强调“美国不仅想要而且需要中国学生”,甚至直言“没有中国留学生,我们的大学体系很快就会玩完”。 这番表态看似积极,却与他过去几年限制国际学生、撤销签证、加强审查的政策形成戏剧性反转。仅2025年,美国政府就撤回了超过6000份国际学生签证。 其中不乏中国学生因模糊的“涉恐”指控或亲属背景被牵连。那么,为何特朗普此时抛出“60万”这个远超当前27万在美中国留学生的翻倍目标? 究其根本,是美国高校的财务困境和科研需求已到了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地步。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对国际学生的依赖远超表面认知。 经济层面,国际学生每年为美国贡献438亿美元,支撑近38万个就业岗位,而中国留学生作为最大群体,仅学费和生活消费就超过140亿美元,占全美高校总经费的10%。 特朗普的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说得更直白:若失去这批学生,美国15%的普通大学将直接破产,顶尖大学虽能存活,但基层教育生态将崩塌。 这种依赖在近年中国留学生数量持续下滑中已暴露危机——从2019年峰值37万降至2023年的27万,26%的跌幅让许多依赖全额学费的公立院校陷入裁员、砍课程的窘境。 特朗普口中的“需要”,实则是高校账本上的“急需输血”。科研领域更凸显中国学生的不可替代性。他们占美国工程类博士生的25%,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研究主力。 然而,美国政府近年以“技术安全”为名的审查,导致61%的华裔科学家考虑离开美国,45%避免申请联邦科研资金。这种人才流失直接冲击美国的创新竞争力。 斯坦福大学报告指出,中国在STEM领域培养的博士数量已超过美国,若排斥中国学者,美国科研体系将面临“空心化”。 讽刺的是,特朗普一边限制敏感专业学生签证,一边又指望翻倍招生挽救科研,政策逻辑的自相矛盾暴露无遗。政策反复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在国内政治利益与高校生存需求间的撕裂。 保守派阵营对“60万计划”的激烈反弹便是明证。极右翼议员格林声称该政策“服务中共利益”,前顾问班农更扬言“美国当前不应接纳外国学生”。 这种将学术交流政治化的倾向,与此前美国政府将亲巴勒斯坦校园抗议定性为“反犹”、进而冻结哈佛22亿美元拨款如出一辙。 特朗普试图平衡两方——向保守派保证“会仔细审查”中国学生,又向高校抛出“经济理性”的橄榄枝。 但这种摇摆进一步加剧了留学环境的不确定性:今年5月美国突然暂停全球学生签证面签,恢复后新增社交媒体审查,导致大批学生预约延误; 休斯敦机场频繁发生中国学生被无端盘查、扣押电子设备甚至拘禁80小时后遣返的事件。若这类歧视性执法不终止,所谓“60万名额”不过是镜花水月。 中国留学生与高校的应对策略,则折射出全球教育格局的重塑。面对美国政策风险,中国学生早已转向多国联申。 香港高校申请量激增40%,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通过放宽签证和就业限制争抢生源。中国本土高校也在扩大吸引力。 2025年新批4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69个合作项目,为留学生提供“不出国的留学”选项。这种分散化选择,削弱了美国作为单一留学目的地的霸权地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循环模式的变化。 参考资料:特朗普表示将允许约60万名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 中方回应 2025-08-28 07:23·中国网
特朗普正式公开对付中国的新手段,又猛又狠,中国已做好接招准备。美国总统特朗普表
【1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