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

语蓉聊武器 2025-08-28 11:22:50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年时期的雕像有痣不妥,应予以去掉。” 如今到长沙橘子洲,总能看见游客围着青年毛主席雕像拍照,有人特意选在清晨,说晨光里雕像飘动的头发更有“书生意气”的感觉。 大家举着手机调整角度时,很少有人会留意雕像下巴上的那颗痣。 更不会知道,这颗小小的痣,曾让市民专门给长沙市长写了封信,理由是“查遍史料,毛主席40多岁才长这颗痣,青年雕像带痣不合史实”。 这事得从2006年说起,当时长沙启动橘子洲文化提质工程,其中核心项目就是建一座青年毛主席雕像。 最初规划时,专家组就定了方向:要展现“《沁园春・长沙》里的毛泽东”,而非大家熟悉的建国后形象。 消息一出,全国20多个省市的雕塑家都提交了方案,最终中标的是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 黎明接手后,没急着动笔,反而扎进了湖南省档案馆。   他翻了3个多月的资料,从1913年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的学籍照片,到1925年他在广州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合影,一一比对细节。   最后确定了两个关键设计点:一是发型,史料里1920年代的毛主席常留“大背头”,头发往后梳得整齐,却带着点被江风吹乱的自然感,这比常见的短发更显飘逸。   可就在模型快完成时,设计组卡了壳:要不要加那颗痣?   但团队做了个小调查:在长沙街头随机问了50位市民,“提到毛主席,你会想到什么特征?”有47人提到“下巴上的痣”。   有人说“从小看的画像都有痣,没痣总觉得少点什么”,还有老人说“这颗痣看着亲切,像邻家长辈”。   黎明犯了难:不加,怕老百姓觉得“不像”;加了,又怕违背史实。   他带着模型去北京请教,最后是毛主席的儿媳邵华给出了建议:“老百姓心里的毛主席形象,早就和这颗痣连在一起了,加进去不是不尊重历史,是尊重大家的情感。”   2008年雕像开始动工,用的是福建永定的“永定红”花岗岩,每块石头都要先在工厂切割成预定形状,再运到橘子洲现场拼接。   光是调整雕像高度,工作人员就忙了一个多月:他们每天清晨带着可调节高度的氦气球,分别在湘江一桥、岳麓山观景台、河东五一广场高楼等8个观测点同步记录。 气球升到25米时,从岳麓山往下看,雕像会被樟树挡住。 升到45米时,又显得和橘子洲的自然景观脱节。 2009年初,雕像快完工时,有位退休教师给市长信箱写了封信,信里附了3张不同年份的毛主席照片。 详细标注了“1925年无痣、1936年痣显、1949年痣清晰”,认为“青年雕像加痣是对历史的不严谨”。 这封信引发了小范围讨论,最后由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正式回复:“艺术创作既要基于史实,也要高于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这颗‘励痣’,传递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壮志,让雕像不仅是历史的复刻,更是情感的连接。” 其实这种“史实与情感的平衡”,在伟人纪念雕像设计中很常见。 比如延安的“毛主席转战陕北”雕像,设计师原本想还原毛主席当时穿的粗布军装,却发现当地老乡觉得“衣服太破,不像带领我们打仗的主席”。   后来在衣角加了一块整齐的补丁——既符合当时艰苦的环境,又保留了伟人的庄重感。   2009年12月26日,橘子洲青年毛主席雕像正式落成。   如今十多年过去,这尊雕像早已成了长沙的标志,游客拍照时或许不会再纠结那颗痣的来历。   但当风吹过雕像的头发,当有人轻声念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份藏在设计里的用心——对历史的尊重、对情感的在意,始终都在。 有网友觉得退休教师的较真挺有意义:“历史细节不该含糊,毛主席青年时期没痣是明确史料,雕像加痣确实容易让不了解背景的人误解,这种对史实的严谨值得肯定。 不过也理解设计方的考虑,老百姓从小看的形象都有痣,没痣反而会觉得陌生,艺术创作确实得平衡史实和情感,很难说绝对的对与错。” 也有网友从同类案例角度分析:“延安雕像补补丁、韶山铜像调领口,都是类似的情况。 伟人纪念创作不能只盯着史料细节,更要考虑老百姓的心理感受。 只要核心精神没偏差,适当的艺术加工没问题,毕竟大家看雕像,想的是毛主席的壮志和精神,不是纠结一颗痣的时间线。”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