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内蒙古挖到了一个清朝的老墓。棺材打开一瞬间,所有人愣在原地。只见,这具躺了240年的女尸,居然一点都没烂,皮肤还吹弹可破,看起来像睡着了一样。 谁也没料到,1972年夏天内蒙古赤峰的一撬,会挖出个让所有人攥紧呼吸的场面。 青石板被挪开时,凉气裹着陈旧的木料味涌出来,中央那口棺材打开的瞬间,连见多识广的老考古队员都愣了:里面的女子闭着眼,黑发编的长辫垂到腰,皮肤碰着居然能回弹,像刚睡了一觉,可这具尸体,已经在地下埋了240年。 更扎眼的是她身上那件明黄袍子。 八条五爪金龙绕着衣襟转,龙鳞是用九成纯度的金丝绣的,空隙里缀满了珍珠,后来数了数有十万颗,连裙摆的海水江崖纹,都用蓝黑丝绸拼得严丝合缝。 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龙袍——清朝皇帝的专属服饰,连武则天最后都只穿凤袍下葬,一个女子怎么敢穿龙袍入殓? 这墓本来是被牧民巴特尔意外发现的。 那天他赶羊路过巴彦陶拜山南边的缓坡,脚下突然陷了个坑,往下一看能瞅见青石板的缝,想起老人说过这附近有“贵人坟”,赶紧骑马跑回公社报信。 等考古队来的时候,太阳正毒,地表温度快40度,队员们蹲在地上量了半天,算出这墓占地5000平方米,东西宽45米,南北长105米,砖墙比人还高。 石壁上刻的藏传佛教飞天,颜料里掺了矿物粉,过了这么多年还没掉色。 一开始挖主墓室的时候,大家都挺失望。 墓门被撬得破破烂烂,地上全是碎瓷片,连个完整的碗都拼不出来,值钱的金器早被盗墓贼摸走了。 扫了三天,就找出块模糊的石碑,字都快磨平了。 眼看要收工,一个年轻队员用撬棍敲了敲西侧的墙,“空咚”一声——不是实心的。 撬开青石板才知道,后面藏着个大理石密室。 那口棺材就放在正中间,棺身雕着祥云和花卉,缝里还嵌了朱砂防潮。 一开始有人说这是金丝楠木棺,也有人说看着像松木,后来送到研究所一鉴定,才确定是北方的松木,但外层刷了七层生漆,密封性比一般的棺材好太多,潮气根本进不去。 女子的身份,是靠那块快磨平的石碑解开的。 专家用特殊的药剂拓印,才看清上面的字:“固伦荣宪公主,康熙帝第三女,母荣妃马佳氏,康熙十二年生,雍正六年薨。” 原来她是康熙的女儿,1691年19岁的时候,嫁给了蒙古巴林部的乌尔衮。 这人是皇太极第五女的孙子,当年在乌兰布通之战里,带着骑兵冲在前头,还受过康熙的赏赐,这场婚事,本来就是为了稳住满蒙的关系。 荣宪公主到了草原,没摆公主的架子。 她带过去240户随从,还有会种庄稼的农民和做点心的工匠,教牧民们打井灌溉,甚至把中原做枣泥糕的方子也传了过去,当地的人都叫她“巴林的好公主”。 最让人记得的是1709年,康熙得了急病,躺在床上起不来,远在蒙古的荣宪公主听说了,带着两个随从骑快马往北京赶,走了十几天,到紫禁城的时候,鞋子都磨破了。 后来乌尔衮在1721年打仗去世了,荣宪公主也没回北京,接着管巴林部的旗务,还修了座叫“善福寺”的寺庙,请了中原的工匠来建,现在那寺庙还在当地。 1728年她56岁去世的时候,儿子琳布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巴彦陶拜山,还把乌尔衮的骨灰和自己未来的骨灰罐也放了进去,想让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可为啥她的尸体能保存这么好?谁也不知道。 现在那件龙袍放在赤峰博物馆里,成了镇馆之宝。 因为看的人太多,袍角的金线都磨得有些发亮,每年都得请丝绸专家用显微镜一点点补织,展柜里的温湿度也得严格控制,怕珍珠氧化变色。 有时候游客会问,这么珍贵的龙袍,为啥没被盗墓贼拿走? 讲解员会笑着说:“盗墓贼眼里只有能直接卖钱的金器玉器,没把这衣服当回事。 可现在看来,这龙袍和它主人的故事,比那些丢了的宝贝珍贵多了。” 其实清代还有个类似的墓,就是1979年挖的清东陵容妃墓。 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她的尸体虽然没荣宪公主保存得这么好,但头发和衣服都还完整,墓里出土的珍珠凤冠、金手镯,工艺和荣宪公主的陪葬品很像。 她们俩都是为了民族联姻远嫁,生前都帮着稳定边疆,连墓都遭过盗墓贼的毒手,丢了不少宝贝。 想想也挺有意思,康熙当初把荣宪公主嫁去蒙古,是为了江山安稳,可谁也没想到,240年后,她那具不腐的尸体,会成了这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那些被盗走的金银珠宝早就没了踪影,可荣宪公主的故事,却因为这件龙袍、这具尸体,被后人牢牢记住——原来真正能留在历史里的,从来不是能卖钱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实实在在做过的事。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雍正驾崩那晚,养心殿里烛火晃得人发慌。乾隆跪在生母跟前,试探着问:“皇额娘,可要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