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周五天工作制度,为什么在我国刚被提出时会遭到强烈反对?部分领导强烈谴责:“中国目前的状况不是要多休息,而是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强度!” 现在周末双休早成了常态,可倒退几十年,当五天工作制度刚在中国被提出来时,遭遇的反对声浪比想象中要大得多。甚至有领导拍着桌子怒斥:“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劳动强度,不是多休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刚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到处都在喊着 “赶进度”“抓生产”。工厂里的机器连轴转,工人三班倒都是常事,机关单位也习惯了周六照常办公,大家默认 “多干活才能多产出”。这时候突然说要改成一周干五天歇两天,不少人觉得是 “自找麻烦”。 当时有地方开座谈会讨论这事,有领导在会上就直言,说中国目前的状况不是要多休息,而是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强度。 这话在当时不算少数人的看法。 那会儿不少企业刚起步,订单堆在那儿,就盼着工人多干几小时赶出来;农村刚分了地,农民恨不得天天泡在田里,哪舍得歇两天;就连学校,周末也常安排学生补课,觉得多学一会儿才能不落后。 不光是企业,基层单位也有顾虑。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习惯了周六处理杂事,居民也知道周末能找到人办事,要是改成双休,担心群众有急事找不到人。有个社区的主任就说,之前有户人家水管爆了,周六找到办事处,很快联系了维修队,要是改成双休,人都不在,居民得多着急。 那会儿不少人觉得 “休息是偷懒的借口”。老一辈工人常说自己年轻时 “轻伤不下火线”,周六上班算啥,能连着干才叫有干劲。 其实这事儿也不光是国内有顾虑。当年日本推行双休制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济正往上冲,企业普遍搞 “过劳文化”,后来政府推双休,不少中小企业老板也反对,怕耽误订单。只是日本比我们早走了几十年,而中国当时面临的生产压力,一点不比人家小。 当实际效果超出了预期,反对的声音就慢慢淡下去。 有试点的企业发现,工人歇两天后回来上班,注意力更集中,出错率比以前少了。之前总有人因为连轴转打瞌睡,出些小废品,双休之后,生产线的合格率反倒升了。 从遭反对到成常态,五天工作制度在中国落地用了不短的时间。 那些当初强烈谴责的声音,慢慢被实际的变化消解了。那会儿的反对不是没缘由,只是大家站在当时的生产生活节奏里,还没法想象 “少干两天” 未必是坏事。 就像现在回头看,谁也想不到,当年吵吵嚷嚷的 “双休争议”,会成了后来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小起点。
中国一周五天工作制度,为什么在我国刚被提出时会遭到强烈反对?部分领导强烈谴责:“
文人学社
2025-08-28 11:20: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