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大家的视线还盯在美俄乌那张大棋盘上,南海又起波澜——而且这次不是菲律宾在台上喊口号,是越南在幕后动手。 讽刺的是,前脚还和我们谈南北高铁,后脚就把手伸到南沙。 路透社搬出CSIS的卫星图:年初以来,越南在至少八个礁盘上连夜加码,填沙扩域,企图把“礁”做成“岛”,口风还放得很大——“规模将逼近、甚至超过中国”。 这不是“治理海岸线”,是明目张胆地做既成事实。 和菲律宾比,越南更恶劣。菲更像舆论演员,制造摩擦、换外援;越南是工程队,闷头干活抢地盘。 更关键的,是它在玩定义:礁涨潮即没,谈不上海洋权利;岛可生存、可驻留,衍生领海与专属经济区。一旦把礁抬成“岛”,不仅地块被占,连周边海域的权利也被一并打包。日本当年围着“冲之鸟礁”做文章的套路,越南显然背得滚瓜烂熟。 越南算盘很直白:你不愿翻脸,我就加速“坐实”;你越克制,我越向前。 何况南海资源够肥、开发难但不不可能——只要先拿下法理与地理的门槛,后面慢慢吃。这才是它在中国对菲施压的当口悄悄“偷家”的底气来源。 我们为什么被动?不是不懂,而是不想把发展节奏打乱。 过去几年,南海更多靠“控温”:该亮的亮、该忍的忍。问题是,对手换了打法——把争议做成工程,把试探做成常态。你若还是老方法,代价只会被动放大。 局势在变,我们的手段也该变。思路很简单:三线并举,节奏上收紧一个档位。 “法与证”。把越南新增扩填点位、工期、设备来源、承包链条全部归档,随时公开——“亮图、亮数、亮证”。同时把不符合《公约》与环境评估的细节一条条摁出来,做成可复制的国别档案,供区域与多边场合使用。让偷着干的人,舆论和规则两头发烫。 “面与点”。面上增加常态化执法与值守密度,织出“看得见、碰得上、赶得走”的海上存在;点上盯住关键礁盘和航道节点,必要时用工程对工程:灯塔、航标、气象台、搜救站、渔业服务与卫星通信补点,该建建、该扩扩——民用先行、军民融合。把对方最想做的“既成事实”,换成我们可见、可用、可解释的公共产品。 “杠与价”。对越南涉海扩建的承包商、融资渠道、关键设备供应商,分级设限;对双边经贸合作,建立“合规挂钩条款”——越南每向前挪一米沙,项目审批就向后退一步。谈合作可以,但别指望一边吃订单、一边抡铲车。 很多人担心美国会跳出来“护航”。 现实没那么戏剧化。华盛顿当前的行动逻辑更像“现金流管理”:投入要小于产出才会上桌,成本—收益比一坏,连盟友都能被当作“收费对象”。 对东南亚也是如此。特朗普关税大棒四处挥、要投资、要采购,越南并非例外。这意味着,越南此刻未必能从美国那里得到“无限背书”,更可能是“有价服务”。我们要做的不是赌美国会不会来,而是把对手的成本—收益比持续做难。 再说回菲律宾。菲擅长的是镜头与话术;越南擅长的是夜里动土。应对就要分流:对菲稳、准、硬控插曲;对越快、准、狠断企图。别被“谁嗓门大”带节奏,要盯“谁铲得多”。 必要时,我们也可以升级工程规模——不是比谁夸张,而是把关键地理点的功能性做满:救援、航运、科研、能源与生态修复形成闭环。把“岛”的价值从争议工具,变成区域公共品载体,谁来都占不到便宜。 更重要的一点:把“红线”从口头变成成本曲线。对违反停建共识、破坏环境的行为,建立“违约—惩戒—恢复”的量化阶梯,越过一步,触发一档。让对方清楚,每一铲沙都会对应一个可计算、可执行的损失。 邻里关系还是要做,但不等于装糊涂。越南若回到轨道,通道随时打开;若执意冲撞,节奏只会更紧。南海的秩序,不靠谁喊“和平”,靠谁能把规则、工程与存在叠成一道墙。 参考资料:中方回应“越南在南海岛礁建设活动”-澎湃新闻
越南这步棋,下得很脏也很急。等舆论的目光被别处的烟火吸走,它在南沙一顿猛堆沙包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