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军区副司令黄骅正开会,手枪队长冯冠奎走进来,拔枪击倒黄骅,其他几人正要反应,冯又是一个速射,会议室内的11人纷纷倒下。
主要信源:(新华网——黄骅:血染疆场英名永存;中国军视网——【英雄烈士谱】黄骅:血染疆场英名永存 )
1943年6月30日晚上,冀鲁边军区大赵村下着瓢泼大雨。
村小学里亮着煤油灯,副司令员黄骅正和六个干部开侦察工作会议。
突然房门被踹开,几个蒙面人端着短枪冲进来就扫射。
黄骅刚摸到枪就中弹倒地,屋里顿时血肉横飞。
等警卫员冲进来时,地上躺着七具尸体,血水混着雨水流了一地。
凶手趁着雨夜跑得无影无踪。
这场暗杀震动了整个边区。
遇难的黄骅是湖北阳新苦出身,七岁放牛,十五岁被地主打断肋骨,是赤卫队救了他。
1928年参加红军,长征时带着二十多人断后死战,硬是掩护了大部队。
抗战后改名黄骅,就是要当革命的千里马。
他带着游击队打得日军头疼,当上副司令还和战士同吃同住,老百姓都叫他"黄司令"。
这么个人物被杀,延安的毛泽东气得捏碎了卷烟,周总理连夜发电报要求彻查。
专案组赶到现场犯了难。暴雨把痕迹冲得干干净净,就剩个重伤的侦查股长齐耀庭,临死前说了"冯自己"三个字。
调查组翻遍花名册,找出三个姓冯的军官。
排长冯超在前线打仗,班长冯苓在卫生所养伤,只有手枪队长冯冠奎连着十个手下三天前就不见了。
这个冯冠奎本是盐山土匪头子,两年前被军区司令员邢仁甫收编的。
一查邢仁甫问题更大。
这个河北盐山的地主少爷早年参加革命,1937年拉起华北民众救国军,1941年当上冀鲁边军区司令。
可掌权后就开始变质,挪用三万七千块军费给自己盖别墅,抛弃发妻娶了宣传队员,还专门排挤红军老干部。
1943年春天上级调他去延安学习,他疑心是黄骅要夺权,两人矛盾越来越深。
新兵交代了个重要线索:案发前三天看见冯冠奎带人坐船出海,船舱里有铁器碰撞声。
更蹊跷的是邢仁甫本该在延安,却偷偷调了两个连守在渤海湾。
那正是冯冠奎出海的方向。
所有线索都串起来了:邢仁甫指使冯冠奎趁雨夜行凶,事后派兵接应。
专案组想了个计策,假借开会要抓邢仁甫。
7月16日这天,邢仁甫走到半道突然调转马头。
二十年打仗练出的警觉救了他。
他带着小老婆直奔天津投靠日军,屋里烟灰缸的烟头还冒着热气,床上撒着没带走的美元。
投敌后的邢仁甫给日本人写《效忠天皇书》,当上津南六县剿共司令。
他带着日伪军扫荡根据地,亲手烧了三个村庄,把抗日干部绑在树上喂狼狗。
后来又跟国民党勾搭,在天津租界当起多面间谍,专门出卖地下党情报。
1944年冬天,他带人突袭八路军被服厂,三十多名女工被活活冻死在雪地里。
1949年解放军打进天津城,他化名罗镇躲进英商洋行地下室,怀里揣着五本不同名字的护照。
被抓时还狡辩说是做生意的华侨,直到搜出他写给日本人的效忠信才认罪。
1950年押回盐山公审,万人大会场群情激愤,老百姓朝他扔臭鸡蛋。
当法官念完死刑判决,这个叛徒终于吃了枪子儿。
至于那个开枪的冯冠奎,投靠日本人没捞着好处。
日本人嫌他土匪习气太重,派他去抢粮反而被游击队包了饺子。
最后被日军以"作战不力"的罪名,活埋在盐碱滩的芦苇荡里。
黄骅牺牲后,他战斗过的新海县改名黄骅县。
如今黄骅市烈士陵园里,七位烈士的名字刻在汉白玉上。
老百姓都说:再厚的城墙也挡不住内里生虫,人心要是散了,铜墙铁壁也得垮。
每年清明,总有人悄悄在墓碑前放把新摘的野山枣。
那是黄骅长征路上给伤员找的救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