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继恒河划界高论出来后,又为国家出了一个好主意。既然美国多次在台海南海生事,

飞绿说历史 2025-08-23 14:31:39

高志凯继恒河划界高论出来后,又为国家出了一个好主意。既然美国多次在台海南海生事,企图把中国拴困在第一岛链,我们就应派军舰到美国东部、西部海岸去展示我们的决心、意志和能力,让美国的主战派清醒清醒。 就在南海局势再次因美舰闯入而升温的当下,曾提出“恒河划界”战略构想的前中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高志凯。 又一次抛出引发热议的“新主张”:中国应考虑派遣海军舰艇前往美国东、西海岸,以实际行动展示对等反制的战略意志。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当前中美博弈格局下,一种具有现实基础与战略逻辑的必然回应。 自2015年以来,美国海军在南海频繁进行“航行自由行动”,据美国国防部数据,仅2023年,美军在南海执行此类行动高达12次,几乎每月一次。这种以“国际法”为幌子的军事存在,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和地区稳定的挑衅。美国一方面高喊维护规则,另一方面却肆无忌惮地在中国家门口炫耀武力。说到底,是在试图将中国牢牢困于第一岛链之内,限制中国的海洋战略纵深与全球影响力扩展。 高志凯的提议,正是对这种不对称战略环境的回应。他指出:“如果美国可以在中国的近海不断以军舰示威,中国为什么不能在其本土周边进行战略展示? 既然美国不愿在西太平洋收手,我们也可以在东太平洋发声。”这番话背后的逻辑,是清晰且令人警醒的——战略对等,不只是口号,更应成为实际行动。 实际上,中国海军的远洋能力,早已非昔日吴下阿蒙。2024年,中国新一代综合补给舰“福星”号正式服役,续航能力提升至12000海里,可为航母编队提供持续支撑。 “山东”舰编队在西太训练中展示出舰载机日均出动率达87架次的高效运作能力,标志着中国海军已具备持续远洋作战部署的硬实力。 不仅如此,非对称手段的创新正在成为中国战略威慑体系的有力支柱。以“天王星”号电子侦察船为代表的特殊任务舰艇,已多次在美国关岛周边海域进行抵近侦察。 2023年,中国海军在南海试验的无人舰艇编队,验证了远程自主航行及任务协同能力,为未来低成本、高效能的远洋部署提供了新路径。 如果说当年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后深刻认识到“不能把战略主动权交给对手”,并通过核潜艇抵近美海岸来换取谈判筹码,中国今天面对的压力与挑战,何尝不是相似? 60年前的历史告诉我们,唯有让对手感知自身本土安全的脆弱性,才能真正打破其无所顾忌的战略冒险。 美国对中国在第一岛链内的军事行动反应激烈,却对其自家战舰频繁出现在中国近海视若无睹。这种赤裸裸的双标背后,是其长期构建的“单向航行自由”逻辑:你不可以靠近我,但我可以逼近你。 而高志凯的建议,正是要打破这种不对等的认知框架,用实际行动告诉美国,中国不仅有能力走出去,更有意志走出去。当然,此举并非鲁莽之举,也并非简单的“以牙还牙”。 正如国际战略界所强调的“成本强加”战略(Cost-imposing Strategy),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手意想不到的方式增加其维稳成本。 中国舰艇出现在美国近海,不仅会迫使美军重新评估其全球部署资源,也将对美国国内政治舆论造成压力——尤其是在选举年期间。 美军是否还应继续在全球四处出击,是否值得为“印太战略”冒险,将成为摆在美国选民面前的现实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近年来在阿拉斯加方向的战略巡航也取得了不小的战略效果。 据2022年统计,俄军图-95MS战略轰炸机共进行了7次阿拉斯加方向的近海巡航,美军不得不增加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值班频率并投入额外预算用于北极航线监控。 这一经验表明,大国之间的战略对峙,并不必然通过正面冲突解决,而是通过在边缘地带持续施压、制造不对称风险,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 中国的选择,必须是现实与理性并重的战略决策。初期可以通过常态化的科考船和电子侦察船出现在中东太平洋区域,逐步试探美方反应。 中期可以组织航母编队进行中途岛附近的训练巡航,既不触犯法律红线,又形成强大震慑。 而在远景阶段,完全可以与东太平洋国家建立港口访问机制,参与联合演训,真正实现战略存在的常态化、合法化、国际化。 美国的“第一岛链”战略是一道人为设下的锁链,试图将中国锁在陆权文明的旧模式中。而中国若要真正成为全球强国,就必须打破这道心理与地理的枷锁。 高志凯的“好主意”,在当前大国竞争格局下,不啻为一次战略上的当头棒喝,也是一种智勇兼备的现实选择。 如果美国可以在我们的家门口“自由航行”,我们为何不能在它的门前“自由巡航”? 真正的对等,从来都不是口头上的礼尚往来,而是行动上的针锋相对。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战略存在就是话语权的前提,只有敢于走出去,才能赢得尊重、赢得主动。

0 阅读:5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