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前高官威胁,不给歼35就要求给歼20! “如果不给我们歼-35,那我们就要

飞绿说历史 2025-08-23 14:28:26

巴铁前高官威胁,不给歼35就要求给歼20! “如果不给我们歼-35,那我们就要歼-20!”——在近期的一场公开讲话中,巴基斯坦前空军准将哈立德·奇什蒂掷地有声地抛出这句惊人之语,一时间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这番表态非但打破了巴中军事合作中一贯的低调风格,更是将中巴之间的军贸敏感问题赤裸裸地摆上了桌面。 乍听之下,这似乎是一位退役军官的“情绪化发言”,但在当前南亚地区风云骤变、印度与俄罗斯眉来眼去之际,这则“索要歼-20”的强硬言辞。 显然不是一句随口而出的玩笑,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试探。从最初的歼-35交付延期,到如今公然“点名”歼-20,巴基斯坦的焦虑已经写在脸上。 印度正积极推进与俄罗斯的苏-57E战机采购谈判,甚至可能获得部分技术转让。这款第五代重型隐身战机一旦落地印度,将对巴基斯坦现有空军形成代差级的压制。 面对这一现实威胁,巴方急于通过获得具备隐身能力的新型战机来维持空中力量对等,已属战略必然。但问题在于,歼-20,是谁都能“要”的吗? 奇什蒂的发言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一位前军方高官的公开表态极具分量,更因为内容之“直白”已经超越了传统外交辞令的边界。 这并非一位退役将军的“个人意见”,而更像是一次有意无意的外交“试探球”。巴基斯坦一向擅长在中美俄之间打“平衡牌”,以最大化自身战略收益。 就在几个月前,巴方刚刚与美国签署了F-16升级合同,金额高达30亿美元;与此同时,又与土耳其推进了“可汗”第五代战机的合作计划。 借由“点名索要歼-20”,巴基斯坦显然意在通过公开施压,争取在中方军贸谈判中增加筹码。表面上看,巴方是在“向老朋友撒娇”,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试图“以压促谈”。 在当前经济困局下,巴基斯坦根本无力独立承担歼-20这种战略性武器的采购成本,其2024年国防预算仅为约90亿美元,外汇储备更是捉襟见肘。 换句话说,哪怕中国愿意卖,他们也未必买得起。那么这场“索要”的真实目的,更多恐怕是希望中方在歼-35的交付时间、价格、或技术转让上作出实质性让步。 但必须明确的是,歼-20之于中国,不仅是一款战斗机,更是一道不可轻易逾越的战略红线。 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第五代重型隐身战机,歼-20代表着中国在航空工业上的独立自主和战略突围,是国家级的“镇国重器”。 内含的涡扇-15发动机、分布式光电系统、隐身涂层等关键技术,均属最高等级的军事机密。这些不是“友情”可以交换的东西,更不是“喊话”就能得来的。 中国在2020年出台的《出口管制法》明确规定,对军用核心技术实行最严格的出口限制。 类似于早年彩虹-3无人机技术在外流之后遭遇的市场竞争,中国如今对高端装备出口的警觉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仅如此,歼-20一旦出口,势必打破南亚地区的军事平衡,引发印度方面的强烈反应,甚至可能引爆新一轮军备竞赛。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维护地区稳定、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利益。 相较之下,歼-35才是巴基斯坦更为现实、而且更可行的选择。 作为中型隐身战机,歼-35虽不及歼-20那般“惊艳”,但其隐身性能、体系作战能力与维护成本,恰好契合巴方当前的战略需求与财政能力。 在鹰击长空的同时不过度“烧钱”,这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巴基斯坦而言,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空军升级方案”。 更关键的是,歼-35未来还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转让与本地组装潜力,这对急于发展本国军工能力的巴基斯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去“强要”一款注定不会出口的战略重器,不如务实争取一款性能恰好、条件灵活的“战术利器”。 中方完全可能通过更具弹性的融资模式、配套装备优惠,甚至协同训练支持,帮助巴方顺利过渡到隐身战机时代。 必须指出,中巴之间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不会因这一次的公开喊话而动摇根基。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两国在国防、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已形成深度绑定。 从联合研发JF-17“枭龙”,到中巴经济走廊的千亿级投资,中国始终是巴最可靠的伙伴。 即便巴方在外交上不断试图“左右逢源”,但北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愿意支持巴方合理安全关切,但绝不会在国家核心利益上做出丝毫让步。 正因此,歼-20不卖,是底线,不容挑战。而歼-35,是诚意,是方案,也是机会。在这场围绕隐身战机的外交过招背后,真正驱动局势演化的,是印度的步步紧逼和美俄在南亚的深度角力。 印度不断扩充空军实力,试图打造地区“空中霸权”,美国则在对巴军售中设置重重枷锁,土耳其虽有合作意愿,实则自身难保。巴基斯坦在夹缝中求生,必须在安全焦虑与战略自主之间寻得平衡。 但再怎么焦虑,也不能“开错药方”。歼-20不是一张可以轻易抛出的谈判牌,更不是一块可以随意索取的战略拼图。

0 阅读:23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