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这下坐不住了!之前还找日本在“数字货币”方面进行合作,看到王毅落地新德里后,巴总理也宣布要访华,并且参加上合组织峰会。 就在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踏上新德里土地的次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也宣布即将访华,并将出席即将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这一前后脚的外交动作,在南亚这片地缘政治热土上,瞬间激起不小波澜。印度刚刚确认总理莫迪将赴华参加峰会,巴基斯坦就紧跟宣布高层到访,时间紧凑得几乎没有喘息空间。 这种“外交追拍”的节奏,显然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充满意味的战略回应。背后的信号很清晰:在中印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当口,巴基斯坦必须表态,必须行动,必须重新巩固与中国的战略纽带。 夏巴兹的这次访华,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国事访问,更像一次战略“重申”:中巴“铁杆”关系依然牢不可破,哪怕风云变幻,也要向世界表明——中国,始终是巴基斯坦最可靠的伙伴。 而就在几周前,巴基斯坦还在东京积极洽谈一项看似“技术性”的合作——与日本企业联手推进央行数字货币项目。 从东京的技术试水,到北京的战略靠拢,巴基斯坦的转身,透露出不安与焦虑,也写满了现实的无奈。 巴基斯坦此番选择与日本合作开发数字货币,表面上是技术合作,背后却是深层次的经济困境倒逼的结果。 截至2025年,巴基斯坦外汇储备仅为156.1亿美元,远低于其年进口需求,而外债高企,财政赤字持续扩大。 在这样的压力下,任何可能带来金融体系现代化、提升普惠金融能力的解决方案,巴方都不会轻易放过。日本方面也抓住了这一空档。 以Soramitsu公司为代表的日方技术团队,提出利用Hyperledger Iroha平台开发数字货币系统,并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全球南方未来共创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这套方案并不陌生,柬埔寨的Bakong系统就是其“样板间”之一,拥有850万用户,曾被视为“数字金融援助”的成功案例。 但问题在于,技术合作归技术合作,是否真的适合巴基斯坦国情?这是个问号。日本的央行数字货币体系尚处于试验阶段,尚未经历大规模商用检验。 而巴基斯坦国内的基础设施状况远不及东南亚国家,互联网覆盖率不足50%,电力供应不稳定,智能手机普及率也偏低。 更关键的是,数据主权问题隐患重重,一旦核心金融数据交由外资企业运营,巴方将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说白了,这场“数字货币联姻”更多是无奈之举,而非战略选择。 而就在这场合作浮出水面之际,王毅访问印度的消息传来。中印达成10点共识,包括边境管控、经贸合作、重启边贸市场等,最令人关注的是莫迪亲口确认将赴天津出席上合峰会。 这不仅是中印关系的重大突破,更是区域格局的一次重组信号。对巴基斯坦而言,这无异于一记警钟。 它多年来一直视自己为中国在南亚最稳固的战略支点,而如今,印度在中方大门前轻轻一推,门似乎就开了一条缝。这让“巴铁”坐不住了。 夏巴兹迅速宣布访华,既是对中印接近的“应激反应”,也是对中方的一次战略“表白”。 此次访华,他不仅将重申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支持,更将就数字货币、金融合作等议题与中方深入对接,试图在中日“技术博弈”中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而事实上,中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优势,远非日本可比。 数字人民币已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广泛试点,覆盖用户数过亿,交易规模以千亿计,尤其在跨境支付和“货币桥”项目中展现出极高的效率与稳定性。 与日本尚处试验阶段的技术路径相比,中国方案不仅成熟,更具可操作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能提供的是“成套解决方案”,不仅有数字货币技术,还有5G基础设施、电信网络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金融支持、甚至债务重组机制。 “全产业链”支持模式,不只是合作,更是一场系统性赋能。如果说日本提供的是一部智能手机,那中国给的,是整个操作系统。而王毅访问印度带来的另一重影响,是对南亚地缘格局的再塑。 长期以来,巴基斯坦在中印之间扮演着“战略缓冲”的角色。中印关系紧张时,巴基斯坦的战略价值被放大;但一旦中印走近,巴基斯坦就会担心被边缘化,甚至沦为“筹码”。 这次中印互动显然触动了巴方神经。夏巴兹主动访华,不止是外交礼节,更是一次战略抢位。通过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巴方意在重申自己在中国南亚战略布局中的独特地位,不愿被印度“抢镜”。 而天津峰会本身,也具备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上合组织这一多边平台的重要节点,中印巴三国领导人将首次同时出席,这本身就是一场微妙的“三角博弈”。 巴基斯坦希望在此平台上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数字货币合作、本币结算体系构建等方面分得一杯羹。对中国而言,这正是展示数字人民币标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绝佳机会。 而在大格局之下,中巴关系的“基本盘”依旧稳定。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巴作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已形成深度的利益绑定。
“巴铁”这下坐不住了!之前还找日本在“数字货币”方面进行合作,看到王毅落地新德里
飞绿说历史
2025-08-23 11:28: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