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有招了,对中国要进行核讹诈说,如果中国不低头,就在中国的周围布满核武器?吓

飞绿说历史 2025-08-23 11:28:01

美国没有招了,对中国要进行核讹诈说,如果中国不低头,就在中国的周围布满核武器?吓唬人的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美国天天不是吓唬全世界吗?有几个被吓唬住了?都是什么年代了,还玩小孩过家家的游戏,丢人不? 2025年8月,一则令人瞠目的消息在华盛顿爆出——美国政府内部一份国防评估文件建议“在第一岛链周边布置战术核武器,以遏制中国的地区扩张”。 这份文件不仅引发了国际战略界的哗然,更让人感到一种熟悉的荒诞——核讹诈,这种冷战时期的“恐吓工具包”,美国居然还在拿出来用? 更令人惊诧的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随即在例行记者会上含糊回应:“我们不会排除任何为维护印太地区稳定所需的手段。” 表面上冠冕堂皇,骨子里却仍然是那一套老把戏:你不听话,我就吓你。美国对中国搞核讹诈,不是第一次。 但在2025年,这种做法只会显得更加无力、更加可笑,甚至更加暴露出其战略上的焦虑和手段上的枯竭。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凭借核霸权和军事优势,确实在全球刷足了“存在感”。 动辄以“核保护伞”威逼从属盟国,以“不可接受的代价”恐吓对手国家。但问题是,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二战刚结束或冷战刚开场的那个世界。美国在中国家门口布核武器? 请先问问日本、韩国、菲律宾敢不敢答应。2023年,日本东京街头的反核运动人数创下近十年新高,韩国国会也多次传出“禁止核武入境”的议案。 连长期接受美军驻扎的关岛,在面对中国东风-26导弹的覆盖射程时,也开始重新审视“核存在”的实际价值。美军想在中国周边拼命堆核弹头,却连战略轰炸机的后勤保障都成问题。 说白了,美国不是不知道核威慑的边界,而是太久没有人敢对它说“不”了。如今中国站了出来,不仅有胆子说,还有能力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稳定的陆基战略核打击系统之一。 东风-41洲际导弹可公路、铁路机动发射,具备远程打击与快速部署双重能力;094型战略核潜艇搭载巨浪-3导弹,构建起水下隐蔽打击体系。 轰-6N加装空中加油系统,具备远程空基核投送能力。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早已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用”的战略选择。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核反制能力,不止于硬件。 近年来高超音速武器的突破,尤其是东风-17滑翔弹头的成功部署,让传统反导系统形同虚设。多弹头分导技术(MIRV)、电子对抗系统、隐身技术的结合,极大提升了突防能力。 美国再怎么部署核武,也挡不住“打得进、打得准、打得狠”的现实。而比武器更重要的,是战略定力和心理素质。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克制的力量。 它代表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也恰恰是美国最无法理解、最不具备的战略文化。美方最担心的,从来不是中国真的动用核武,而是中国有能力在核威慑的博弈中不动如山。 美国玩的是“吓唬谁谁怕”,中国秉持的是“你敢动,我敢打”。两者的心理博弈早已从冷战的“核胆小鬼”游戏,演变为实力与意志的较量。核讹诈在今天还有效吗? 看看朝鲜就知道。数次美国高调“发出严厉警告”,结果换来的是平壤一次又一次的核试和导弹试射。 再看看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核暗示”,非但没让西方退缩,反而逼出一轮又一轮的武器援助。这说明,核威慑的本质早已从“拥有”转向“可信”,从“恐吓”转向“理性博弈”。 而从全球秩序来看,核讹诈不仅无效,反而正在被更多国家所警惕和反感。 联合国安理会至今无法就新的核裁军议程达成共识,正是因为美国等核大国始终把核武器当成“地缘工具”而非“全球责任”。 相反,中国主张核裁军、反对核扩散、倡导和平利用核能的立场,正逐渐赢得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支持。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美国所谓“核包围圈”其实更像是个纸老虎。亚太国家正在重新审视“核保护伞”的可靠性,越来越多国家倾向于建立“无核区”或加强本国主权。 南海、台海、东海等热点地区,真正推动局势稳定的,是对话机制、危机管控和经济合作,而不是冷冰冰的弹头。 美国天天吓唬全世界,但历史已经证明——被吓住的,不是被威胁的国家,而是威胁别人的美国自己。 它害怕别人不再信它的“安全承诺”,害怕别人有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害怕这个世界不再被它的“核神话”所主导。 今天的中国,不是过去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今天的世界,也不是那个可以被几枚核弹“定规则”的结构。美国想靠核讹诈让中国低头?那套剧本,早在二十世纪就演完了。 现在再拿出来,只会显得滑稽、尴尬、无能。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该变了。 美国如果还沉迷于靠“吓”来维持霸权,恐怕只会吓走更多盟友,吓出更多裂痕,最后吓倒的,是自己那座早已风雨飘摇的霸权幻影。核武器不是用来“摆样子”的,更不是用来“玩过家家”的。 在这个全球高度互联、理性共赢的大时代,美国若还沉浸在核讹诈的旧梦中,那不仅是丢人,更是危险。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