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不是敢不敢开第一枪的问题了? 确实是,在开不开第一枪规定下,国家安全更

飞绿说历史 2025-08-23 11:28:01

现在已经不是敢不敢开第一枪的问题了? 确实是,在开不开第一枪规定下,国家安全更重要。 2025年夏天,南海上空再度出现令人紧张的场面:一架美军P-8A反潜机未经通报,逼近中国南部海岸线不到40海里。 与此同时,美军“里根”号航母编队强行穿越巴士海峡,并在台湾东部海域展开联合演习。 面对挑衅,中国空军战机迅速升空识别拦截,南部战区发布战备警巡通告,表态“全程监控、全时应对、坚决反制”。这一幕并不陌生,却愈发高频。 不同的是,这一次舆论的焦点不再是“谁先动了手”,而是——现在还是不是非得等对方先开第一枪?不开第一枪”,曾是中国对外军事政策的鲜明标签。 它既是克制,也是智慧;既体现战略自信,也符合和平发展理念。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这一原则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这一政策立足于“韬光养晦”的必要。 建国初期,中国国力相对薄弱,避免主动介入冲突是现实选择。冷战期间,为防止被卷入大国对抗,中国通过“四次自卫反击战”精准回应挑衅,既守住了战略底线,也赢得国际话语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不开第一枪”互为支撑,塑造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但今天,局势已非昔日。美国推动“印太战略”,不断拉拢周边国家在中国周边部署军事力量。 从菲律宾吕宋岛到日本南西诸岛,从关岛基地到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一条针对中国的“战术半月弧”正在成形。 台海方向,美政客每月“打卡”,军舰常态化穿航;南海方向,美军机舰“贴脸侦察”频率刷新纪录。与此同时,“灰色地带战术”层出不穷——不是热战,却步步紧逼;不是战争,却逼近红线。 这种“非战争冲突”形态,恰恰利用了中国“不主动开火”的克制,企图营造“中方若反制即是挑衅”的舆论陷阱。说到底,问题从来不在于“开不开第一枪”,而在于如何把握安全主动权。 2023年“南海对峙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美舰“米利厄斯”号在无通报状态下闯入中国西沙领海,中方舰艇机动拦截并发出警告广播、释放干扰弹。 舆论炒作中,美方将自己描述为“合法航行”,但事件过程清晰表明:这就是一次赤裸裸的军事挑衅。倘若中方始终退让,所谓“第一枪”就成了对手推进既定战略的“安全外壳”。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枪开火”。网络攻击、轨道卫星干扰、电磁压制等手段早已可以悄无声息地“打响战争”。 而中国的敌对势力正是在这些领域频频试探,试图从认知层、法律层、规则层对“不开第一枪”进行消耗和误用。这正是中国国防政策发生转型的关键逻辑。 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塑造”,是对新时代国家安全环境的战略性回应。2024年起,中央军委明确提出“以打促稳、以稳促和”的战略思维,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是拥有决定性威慑能力。 而决定性,不等于等待。战略主动权不是打第一枪,而是让对手知道——你若敢动手,我们就让你无路可退。这背后的支撑,是中国不断增强的军事实力。 三艘航母编队已具备初步作战能力,东风系列导弹形成从近海拒止到远程打击的完整体系,高超音速武器打破传统导弹防御平衡。 南海方向,中国常态化部署的岸基导弹与全天候战机出动能力,已构建起“区域拒止”格局。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法层面也积极争夺话语权。 联合国宪章第51条明确赋予国家自卫权,而对“武装攻击”概念的现代解释,已开始涵盖网络攻击、重大军事威胁等“非传统攻击手段”。 中国并未放弃“不开第一枪”的原则,而是通过法律、规则和实力,将“第一枪”的定义从动手扩展为动意图、动部署、动规则。不是我们变得好战,而是世界变得复杂。 不是我们不珍惜和平,而是要让和平变得有保障。现在不是讨论“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味等待第一枪,可能就是等着挨打。 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靠“道义”换来的,而是靠实力维护的。真正的战略稳定,不是靠对手的克制,而是靠自己的不可挑衅。 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延续至今,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核讹诈毫无反制手段。南海、台海、东海的态势已经说明一切:战略清晰+能力可信,才是威慑最硬的内核。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国家安全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选择。中国从未主动挑衅,但不意味着会永远被动等待。不是我们变得强硬,而是世界逼得我们必须更坚决。 所以问题早已不是“敢不敢开第一枪”,而是必须正视——在不开第一枪的框架下,如何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 国家安全,才是原则之上的底线。谁若拿这条底线做试探,那我们只能让他明白:不是不敢,而是不必先动;不是退让,而是等你犯错。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战略清醒。

0 阅读:51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