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白居易互怼:白居易说 “诗称国手徒为尔”,刘禹锡回 “沉舟侧畔千帆过”,成唐诗名场面 中唐的诗坛对决,藏在酒杯碰撞的火花里。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逢,两位诗坛巨匠酒过三巡,竟玩起 “诗句互怼” 的游戏。白居易率先发难,写下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调侃他怀才不遇,刘禹锡却笑着回敬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场看似 “互怼” 的诗词交锋,成了唐诗里最热血的 “灵魂碰撞”,两句诗都成了千古名句。 这场让后人津津乐道的 “怼诗大会”,藏着两位诗人的生死情谊。当时刘禹锡刚从贬谪之地被召回,二十三年的流放生涯让他两鬓染霜;白居易也因官场失意郁郁寡欢。两人在扬州相遇,本是借酒消愁,没想到喝到兴头上,竟比起了 “谁的诗更能解烦忧”。白居易看着好友沧桑的面容,提笔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开篇就调侃:“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看似嘲笑他 “诗写得再好也没用,命运不由人”,实则藏着心疼与惋惜。 满座宾客都以为刘禹锡会黯然神伤,没想到他拿起笔,略一沉吟便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当写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时,白居易还在点头;可看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两句,白居易瞬间拍案而起:“好一句‘千帆过’!我输了!” 这两句诗不仅回应了白居易的调侃,更展现出历经磨难后的豁达 —— 即便自己像 “沉舟”“病树”,也看得见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生机。 这场 “互怼” 其实是两位诗人的 “灵魂对话”。白居易的诗里满是对现实的无奈:“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替刘禹锡不平;刘禹锡的回应却充满力量:“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说要借朋友的诗重新振作。一悲一喜,一叹一扬,把文人的失意与倔强写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把两首诗抄录下来,第二天就传遍了扬州城,有人说:“这哪是互怼,分明是两个老伙计在互相打气!” 其实两人 “互怼” 早有前科。年轻时他们就常以诗唱和,白居易写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张写实,刘禹锡就写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强调坚守;白居易感叹 “人间四月芳菲尽”,刘禹锡就接 “惟有牡丹真国色”,一唱一和成了诗坛佳话。这种 “怼” 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互相激发灵感,就像白居易说的:“与梦得唱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觉诗有长进。” 这场扬州 “怼诗” 成了两人友谊的新起点。此后他们书信往来不断,每首诗都带着 “互怼” 的趣味。白居易晚年写 “醉翁之意不在酒”,刘禹锡就回 “我言秋日胜春朝”;白居易感叹 “老来多健忘”,刘禹锡立刻接 “唯不忘相思”,把友情藏在诗句里。这种 “相爱相杀” 的文人交往,成了中唐最温暖的文化风景。 后世文人对这场 “互怼” 评价极高。有人说:“白居易的诗如温水,刘禹锡的诗似烈火,相遇时才最动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更成了逆境重生的代名词,每当人们遭遇挫折,总会想起这句诗汲取力量。而 “诗称国手徒为尔” 也因真实道出文人的无奈,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场看似尖锐的 “互怼”,实则是最深情的懂得。白居易懂刘禹锡的才华,才会替他惋惜;刘禹锡懂白居易的善意,才用诗句回应豁达。他们用诗词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是互相吹捧,而是敢于 “互怼”,在交锋中看见彼此的灵魂。 如今再读这两首诗,仿佛能看到扬州酒馆里那两个举杯对诗的老者。他们的 “怼” 里没有恶意,只有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他们的诗里没有怨怼,只有对生活的热爱。这或许就是唐诗的魔力 —— 哪怕是 “互怼”,也能怼出千古名句,怼出人间真情。 #刘禹锡 #白居易 #唐诗名场面 #文人友谊
“线条像刀,一划就劈开纸面。”网友@水墨客盯着范曾最新拍品《老子出关》的局部放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