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排长见日军人数太多,就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士却没有听到:“排长,鬼子来了,还打不打呀?” 赵友金,1929年出生在山东日照莒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穷得叮当响,住的是漏风的土坯房,吃的是红薯糊糊。1937年日军来了,村里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房子烧了,乡亲们被欺负,他小小年纪就憋了一肚子火。1943年,14岁的他偷偷跑去参加八路军,瘦得像根柴,背着比他还高的老步枪,站到招兵点上。教官让他试射,砰砰砰三枪,弹孔挤一块,教官乐了,说这小子是个好苗子。入伍后,他死命练,跑山路磨破了鞋,练枪法磨破了手,天天拿块小石头擦枪管,枪栓拉得顺溜极了。没多久,他的枪法在莒北独立营里就出了名,战友们都说,友金一开枪,准没跑。1945年那次伏击任务,他特意把子弹擦得锃亮,装满子弹袋,准备好好干一场。他那股子倔劲和认真,为后来的战斗打下了底子。 1945年8月,山东莒县下崖村附近,八路军莒北独立营接到情报,准备在一条山路上伏击日军小分队。营长李大勇带着队伍埋伏好,战士们藏在山坡两边,赵友金也在其中,16岁的小伙子攥着步枪,眼睛死死盯着远处。情报说日军就几十人,装备一般,地形又对八路军有利,干起来应该没啥问题。可等日军真来了,李大勇举着望远镜一看,脸都绿了。来的不是几十人,足有三百多号,拖着长长的队伍,还有几辆马车。情况完全不对,李大勇当机立断,吹口哨下令撤退。战士们赶紧收拾家伙,猫着腰往后退。可赵友金太专注盯着敌人,没听见命令,等他反应过来,战友全撤了,周围只剩他一个,日军已经近到几十米外。他迅速躲到一块大石头后,端起步枪,瞄准一个走在前头的日军士兵,开了一枪,敌人应声倒地。紧接着,他拉枪栓,又干掉一个。日军乱了套,喊声骂声响成一片,子弹四处乱飞。他瞅准一个挥刀指挥的日军军官,稳稳开枪,军官倒下,队伍更乱了。赵友金趁乱钻进林子,往山里跑,路上荆棘挂破了衣服,鞋底都跑烂了。他跑了四个多小时,累得腿都软了,终于听见八路军的口哨信号,找到队伍。 赵友金回到队伍,战友们围上来,有人递水,有人拍肩膀,营长李大勇乐得直夸他胆大心细。清点下来,他在这次单打独斗里干掉五个日军,伤了七个,还弄回一支步枪和一支手枪。这战绩让全营都服气,16岁的小兵成了大伙儿眼里的英雄。抗战胜利后,他没回家,继续留在部队,参加解放战争,枪法还是那么准,任务一次没落下。1949年,他入了党,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1955年,他被授了大尉军衔,胸口挂上徽章,站得笔直。后来他当了连长、营长,带着队伍修工事、打突袭,走遍了华北的山头。1982年,他离休回了日照老家,没闲着,经常穿着旧军装去学校讲抗战的事,手里攥着个旧子弹壳,给孩子们讲得绘声绘色。2015年,他上了领奖台,接过“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台下掌声响得震天。2023年1月17日,赵友金在家里安安静静走了,94岁。他走前把那子弹壳给了孙子,交代别忘了那段历史。他的名字被刻在莒县的纪念碑上,跟无数抗战英雄的名字排在一起。
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排长见日军人数太多,就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
混沌于浮云
2025-08-22 12:38:2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