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卡脖子,中使馆迁址被拖五年,轮到英重建驻华使馆,北京拒批。 伦敦东部的清晨,环卫工马克推着清扫车经过皇家铸币厂旧址时,总会对着那片荒地摇摇头。 2018 年他第一次来这里清运垃圾,还见过中国工程师带着图纸测量,如今五年过去,除了他堆在角落的废弃共享单车,地块上啥新东西都没有。 中国驻英使馆的档案管理员周姐对波特兰广场的老馆再熟悉不过。 2019 年梅雨季节,她守着漏水的档案室三天三夜,把光绪年间的外交文书裹在保鲜膜里,手泡得发白。 “新馆设计了恒温恒湿的档案库,还有防地震的展柜,” 她翻着手机里的设计图,“光这一项就投入了 800 万英镑,可现在只能存在电脑里。” 英国驻华使馆的厨师老陈也有烦恼。 使馆厨房的抽油烟机坏了半年,每次做炸鱼薯条都呛得人睁不开眼。 他听说新馆计划建个符合米其林标准的厨房,连烤箱型号都选好了,可 2025 年夏天收到的 “未予批准” 通知,让这些成了泡影。 2022 年伦敦议会的否决会上,有个细节很少有人提。 保守党议员罗伯特・金引用了一份 “交通流量预测报告”,说新馆会让周边道路拥堵增加 40%,可这份报告是他助理用十年前的数据做的。 中国使馆后来请第三方机构重测,结果显示影响不到 5%,但议会根本没看。 英国《都市报》的摄影记者莉娜更离谱。 为了拍 “居民抗议” 的照片,她花钱雇了 20 个流浪汉举标语,拍完就给每人发了瓶啤酒。 这些照片后来被路透社转载,成了 “中国新馆不受欢迎” 的证据。 2024 年冬天,英国建筑协会曾组织过一场辩论。 支持建馆的剑桥大学教授艾伦算了笔账:项目能带动周边 12 家建材店、7 家餐馆生意,每年至少创造 300 万英镑税收。 反对的议员莎拉却扯到了 “文化入侵”,说新馆的飞檐设计 “不符合伦敦天际线”。 美国的干预藏在细节里。 2025 年 5 月,美国驻英使馆的武官突然拜访伦敦塔区议会,带去一份 “安全评估”,里面把新馆的避雷针说成 “信号发射装置”。 议会秘书后来私下说:“那东西一看就是瞎编的,但没人敢得罪美国人。” 中国这边的反制很实在。 英国想在上海增设签证中心的申请,原本 2025 年 6 月就能批,结果因为使馆的事被搁置了。 负责这事的工作人员说:“不是故意卡,就是按程序来,就像他们对我们新馆做的那样。” 伯明翰大学的交换生小林感受最直接。 2025 年暑假想申请延长在英时间,被告知 “系统升级”,一等就是两个月。 后来才知道,负责签证系统维护的公司,因为中国新馆项目受阻,丢了笔大合同,正闹罢工呢。 类似的牵连在 2017 年也发生过。 加拿大以 “安全为由” 拖延沙特使馆扩建,沙特随即停购加拿大的小麦,导致曼尼托巴省的农场主损失惨重。 外交专家说:“使馆事小,可一旦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一片。” 2025 年 9 月,伦敦的房产中介开始降价抛售新馆周边的公寓。 业主戴维斯太太急得直哭:“2018 年买的时候,中介说新馆建成后房价能涨 30%,现在倒好,比买的时候还便宜 5 万英镑。” 中国使馆的司机老王最近改开网约车了。 以前他负责接送馆员去新馆地块考察,一周能跑三四趟,现在只能在伦敦街头拉活。 “那天拉了个英国乘客,听说我是中国使馆的,他说议会那帮人‘脑子进水了’,放着好好的事不办,净折腾。” 秋分过后,皇家铸币厂旧址的围栏上多了块牌子,是附近社区挂的:“请政客们别再折腾这块地,我们需要工作,需要发展。” 风吹过空荡荡的地块,卷起几片落叶,像在回应这句朴素的诉求。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英国卡脖子,中使馆迁址被拖五年,轮到英重建驻华使馆,北京拒批。 伦敦东部的清晨
语蓉聊武器
2025-08-22 10:21:2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