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媒体称“一旦开战,中国将会被打得溃不成军,而中国目前看似有很强的军力,却有

非常盘点中 2025-08-22 00:46:13

美日韩媒体称“一旦开战,中国将会被打得溃不成军,而中国目前看似有很强的军力,却有着很大的缺陷。”而这缺陷就是“中国没有真正的战斗经验”。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不仅忽视了现代战争的本质,更刻意回避了中国军队在实战化训练、装备迭代和国际行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实战经验的定义绝非仅限于直接参战,1925 年朱德在莫斯科军事训练班提出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的战术思想时,曾被苏联教官批评为 “懦弱”,但最终被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证明为制胜法宝。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思维,本质上是对战场规律的深刻洞察。 现代战争同样如此,2025 年中柬 “金龙 - 2024” 联演中,中国军队与柬埔寨部队联合实施反恐行动,运用无人机、机器狗等装备构建多维侦察体系,通过地下渗透、空中打击和地面突击的立体战术解救人质。 这种实战化演练不仅检验了装备协同能力,更积累了复杂环境下的指挥经验,其价值丝毫不亚于传统意义上的战场交锋。 装备性能的代际优势正在重塑实战经验的内涵,美日韩媒体津津乐道于俄罗斯 “匕首” 导弹的实战记录,却选择性忽视中国东风 - 17 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突破。 日本自卫队观测数据显示,东风 - 17 采用的 “打水漂” 式中段机动技术,已实现对现有反导系统的全面压制,而俄罗斯同类装备仍停留在常规弹道导弹改进阶段。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装备的实战效能已在第三方战场得到验证:2025 年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 - 10CE 战机搭载 PL-15E 导弹击落多架印度苏 - 30MKI,这种 “非对称优势” 背后,是中国军工体系从材料研发到战术适配的全链条突破。 国际行动经验的积累同样不可忽视。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35 年来,累计派出 5 万余人次官兵,在刚果(金)、黎巴嫩等 20 多个国家执行排雷、医疗和警戒任务,17 名官兵献出生命。 亚丁湾护航行动中,第 45 批护航编队在 2023 年的反海盗演练中,通过舰载雷达、直升机和特战队员的协同配合,成功处置多起疑似海盗袭扰事件。 这些行动不仅锤炼了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更构建了涵盖情报共享、国际协同和危机管控的现代作战体系。 实战化训练的深度与广度正在改写战争准备的逻辑。中国军队近年的演习已从 “演为看” 转向 “演为战”:2014 年 “联合行动 - 2014” 演习中,导演部设置 600 多个实物靶标,包括 100 多台退役装备组成的装甲集群,要求参演部队在实战环境下完成目标识别、火力打击和装备抢修。 更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支援部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军队开始探索 “网络信息体系主导” 的新型作战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整合战场数据,实现指挥决策的毫秒级响应。这种 “技术赋能” 的训练模式,正在培育适应智能化战争的新型战斗力。 回到问题本身,美日韩媒体的质疑本质上是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误判。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兵力堆砌,而是体系对抗、技术迭代和战略韧性的综合较量。 中国军队通过实战化训练、装备创新和国际行动积累的经验,正在构建适应未来战争的能力矩阵。 当某些国家还在纠结 “是否打过仗” 时,中国军队早已在训练场上模拟过数百种战场场景,在实验室里验证过数千次战术组合,在国际行动中锤炼过数十种危机处置方案。这种 “非接触式” 的经验积累,恰恰是现代战争准备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终将证明,真正的战斗力不在于经历过多少战火,而在于能否把握战争形态的演变规律。中国军队正在用实战化训练的汗水、装备创新的突破和国际行动的担当,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 “实战经验”。 那些试图用陈旧思维解读中国军力的言论,或许该问问自己:当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武器和网络战成为战场主角时,所谓的 “实战经验” 是否早已过时?

0 阅读:1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