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下最后通牒:全面禁止台湾人员参与大陆“93阅兵”,民进党的去中国化策略为何

恒南情情 2025-08-21 11:17:34

赖清德下最后通牒:全面禁止台湾人员参与大陆“93阅兵”,民进党的去中国化策略为何意外给国民党带来战略机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所谓“93阅兵”,是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以及台湾同胞参与抗战的历史意义。 历年来,这类纪念活动在两岸都是较为稳固的历史共识:大陆纪念抗战胜利,台湾民间和官方也都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对抗战历史的认同。 即便两岸政治关系时有紧张,纪念抗战胜利的历史事实与意义,几乎没有争议。 今年民进党却选择高调划线,明确禁止台湾人员参与,让这份原本相对稳固的共识显得异常敏感。 民进党长期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是这次行动背后的直接动因。 过去十余年间,无论是在教科书、公共纪念活动,还是在官方表述中,民进党都在刻意弱化台湾与大陆共同抗战历史的联系。 这导致台湾年轻一代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发生偏离:很多年轻人甚至无法准确理解台湾在抗战时期的历史角色。 正因如此,民进党对大陆的任何纪念活动,都带有高度警惕心理,害怕唤醒台湾民众对“共同历史”的认同感,从而影响其政治路线的稳定性。 从政治操作角度来看,民进党此举具有明显的双重意图:一是继续强化岛内“去中国化”叙事,巩固其核心支持者的认同;二是通过刻意回避大陆活动,制造所谓“防御姿态”,给公众传递一种“民进党才是保护台湾立场”的印象。 这种策略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它实际上暴露了民进党对历史认同力量的恐惧。 抗战纪念本是一条容易获得跨世代共识的政治安全线,但民进党选择封锁,却让外界看出他们在面对历史事实时的紧张和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党迎来了罕见的战略窗口。长期以来,国民党在岛内的支持度受到民进党政策和选民结构的制约,尤其在年轻选民中,历史认知的偏差导致其影响力进一步受限。 这次“93阅兵”的事件提供了一个独特机会:一方面,国民党可以公开表态尊重历史、纪念抗战,以此赢得中老年选民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历史教育与宣传,让更多年轻选民了解两岸共同抗战历史,从而重建部分历史认同感。 如果国民党能够把握这个窗口,它不仅能在岛内舆论上占据道德和认知高地,还可能吸引中间选民的关注。 中间选民历来对党派极端化政策保持警惕,他们更倾向于理性看待历史事实和纪念活动。 民进党此次的“全面封锁”政策,很可能在他们心中形成反差印象:民进党刻意回避历史,而国民党则坚持尊重历史,这种对比可能在选民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倾向变化。 当然,国民党需要注意的是,行动方式必须得体、理性。纪念活动不应被简单政治化,否则容易被民进党打成“借历史炒作政治”的旗号。 理想的做法是以尊重历史、教育公众为核心诉求,强调两岸同胞在抗战中共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通过纪念活动、舆论宣传以及教育推广,让公众理解历史、认同历史,而非单纯进行政治攻防。 这次事件也提醒岛内各界,历史认同的力量不可忽视。抗战历史不仅是过去的事实,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纽带,它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成为政治议题的支撑点。 民进党试图通过去中国化弱化这一纽带,但历史事实和民间情感的存在,是任何政策都难以完全抹除的。 赖清德政府禁止台湾人员参与“93阅兵”,表面上是政治防御,实质上暴露出民进党对历史认同被唤醒的担忧。而对国民党而言,这正是一个罕见的战略窗口。 如果善加利用,不仅可以在岛内重建部分历史认同感,还可能在中间选民中获得正面关注,为未来政治布局提供支持。 历史与政治的交汇,有时就在于这种微妙的心理与认知差异,而“93阅兵”事件正是一个典型案例。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恒南情情

恒南情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