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这个人,不查不知道,一查真的被狠狠戳到了!65岁本该安享退休的年纪,他没办任

知睿聊教学 2025-08-20 20:41:55

郑强这个人,不查不知道,一查真的被狠狠戳到了!65岁本该安享退休的年纪,他没办任何仪式,悄没声儿就扎进贵州山区学校教书去了。都说“物以稀为贵”,现在像他这样揣着真教育情怀的人太少见了。   信源:澎湃新闻——专访“网红教授”郑强:只是行政职务退休,未来会多做文化普及工作   当65岁的郑强蹲在贵州黔东南一所民族中学的教室角落,用极低的声音给孩子们讲物理题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个曾经在讲台上拍着桌子痛骂,言语像刀子一样锋利的“强哥”,好像一夜之间把所有棱角都磨平了。网上开始有人说,郑强怂了,他被骂怕了,躲进山里去了。   这其实是一种误读。他不是收起了锋芒,而是换了一个战场。   在做大学校长的那些年里,郑强的“骂”是一种必需的武器。他开火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指当时教育体系的要害。   他痛批学术界崇拜英文论文的“洋八股”风气,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些高校把留洋率当成炫耀资本的短视行为。这些问题根深蒂固,不用雷霆手段,根本无法撼动。   身为贵州大学的负责人,他的名气就是争取资源的本钱。他自己也说过,骂得越狠,关注度越高,那些真正能帮助贫困地区学生的政策才越有可能推行。   他顶着“滚出贵大”的骂声,硬是把泥泞的校园修整一新。他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每年为山区教师争取到宝贵的进修名额。   这件武器也让他自己伤痕累累。他一句“非英语专业过四级就够了”的话,被掐头去尾,传成了“学英语浪费时间”,让他背上了“反智”的黑锅。   因为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他被攻击为“双标”。2022年,甚至有人凭空捏造他“包养情妇”,直到警方介入辟谣才平息。   当有文章把他归为哗众取宠的“网红学者”时,这个从不抽烟的男人,在办公室里独自抽了很多烟。   退休,让他有机会卸下这身沉重的铠甲。他没有去直播带货,而是带了一箱书,一头扎进了贵州的大山深处。   在这里,他的锋芒从公开的批判转向了私下的培育,工作的重心也从解决系统问题,变成了关怀具体的人。   他不再空泛地抨击“读书无用论”,而是冒着雨,踩着泥路摔了好几跤,也要走到一个准备辍学的女孩家里,对她母亲说:“读书,是为了让孩子今后有选择的底气。”   他不再对着麦克风激情演讲,而是在教室里搭个帐篷睡觉,深夜里和留守儿童谈心。他拿起学生喝水的搪瓷杯当教具,在黑板上比划,想方设法让公式变得生动。   他自费买了几百本书,一本本翻过,确保孩子们拿到手的是自己看得懂、也喜欢看的。   这种扎根基层的做法,不是他晚年的一时冲动,而是他内心深处理想的回归。这和他年轻时在四川大学读书就跑去凉山支教,在日本留学时尽力帮助中国同胞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   这足以说明,躬身于一线教育,始终是他最想做的事。之前在公众面前的那些怒吼,更像是为了此刻能安静地教书育人,而进行的一场必要的清障。   他从未退缩,也未曾改变,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选择了最有效的做事方式。   郑强教授,这位在教育界备受瞩目的人物,因其犀利的言论风格和直率的表达方式,常被冠以“愤青教师”的称号。   在一次演讲中,郑强教授对东方明珠的文化价值提出质疑,认为其背后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言论虽引发争议,却也促使人们反思,建筑的奇观化不应掩盖文化内涵的缺失。   他还曾批判清北部分学生出国后定居国外,利用学识攻击中国企业,呼吁留学生回国贡献力量。   郑强教授对“娘炮文化”的批判同样引发全网论战。他强调培养男孩的阳刚血性,认为这种文化不利于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培育。   此外,他还曾指出学校墙上挂的里全是明星,缺乏科学家,这一观点直击教育界的浮躁风气,呼吁更多人投身科学研究。   郑强教授的言论风格犀利、直率,常带强烈情感色彩,容易引发争议。然而,他的言论背后是对教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观点,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提出尖锐批评。在教育界,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像郑强教授这样的实干教育家。   郑强教授的犀利言论,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清醒之声

0 阅读:375

评论列表

流年似水

流年似水

9
2025-08-20 22:39

强哥骂那么多都没能把崇洋媚外的学校领导骂醒!

z j h z j d

z j h z j d

9
2025-08-20 21:53

真正的学者

知睿聊教学

知睿聊教学

知睿喜欢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