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岳儿科经验介绍:小儿外感发热与调理脾胃法中医书友会I导读:王伯岳治小

飞翔说健康 2025-08-20 20:19:23

王伯岳儿科经验介绍:小儿外感发热 与 调理脾胃法

中医书友会

I导读:王伯岳治小儿外感发热,独创辛温辛凉并用以解寒热夹杂,强调表闭重者反须重用辛温;治长期高热善用达原饮溃邪透热,反见体温暂升而后汗解。调理脾胃主张 “运代补” ,以消导、利水助运化,提出“不补脾而脾自健”。立足儿科生理,复方兼顾,疗效卓著。

王伯岳儿科经验介绍

作者/朱锦善本文摘自 《中医杂志》(1987)介绍:王伯岳(1912—1987) 男,汉族,字志崇,生于成都,原籍四川中江县。三代世医,以儿科著称。自幼学习文史,启蒙教师是王朴诚的好友刘洙源。16岁到成都“两益合”药店当徒学药,三年出师,又拜成都名医廖蓂阶先生门下,1935年正式获得中医师资格。1955年随父王朴诚由成都调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担任学术秘书,科研处计划检查科副科长,后于1962年调某医院儿科研究室担任副主任、主任。著有《中医儿科临床浅解》一书及若干学术论文。

王伯岳先生是全国著名的老中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三代业医,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兹将我在随师学习和工作中,学到的王老临床经验择要介绍如下。

一、关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

外感发热,小儿最多。小儿肌肤薄、脏腑嫩,易于感触,易于传变。但总的一条规律是由寒化热、由表入里,因此在临床上每易见到寒热互见,表里相兼之证。基于此,王老提出辛温辛凉并用和表里双解的治疗大法,用之临床,卓有效验。

1.辛温辛凉并用:适用于以表证为主的发热。

外感为病,有感于风寒者,也有感于风热者,更有风寒风热相兼而形成寒热杂感之证者。若感受风寒,而从热化;或素有里热,热为寒闭,均造成寒热夹杂之证。

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此时病机重心在表,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无汗、烦躁啼哭、鼻流清涕、咳嗽重浊、头身疼痛、舌苔薄白或转黄、脉象浮数、指纹浮红。

王老习用方为:偏于表寒明显的,用荆防葱豉汤(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葱白、淡豆豉、薄荷、竹叶、黄芩、甘草)。

偏于表热明显的,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淡豆豉、竹叶、防风、大青叶、黄芩、薄荷、荆芥穗)。

夏月感触暑湿的,用加减二香散(香薷、藿香、连翘、银花、黄芩、竹叶、枳壳、滑石、甘草)。

流行性感冒,寒郁热重的,用银菊解毒汤(银花、菊花、薄荷、板蓝根、黄芩、连翘、荆芥、羌活、生石膏、甘草。热毒重者,加蒲公英、大青叶、山栀子之类;寒郁重者,加紫苏、防风、白芷;兼夹湿邪者,加藿香、苍术、丝瓜络)。

王老认为:小儿一般多里热,一经感冒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往往汗出不透;单用辛温,又往往汗出而热不解。鉴于此况,则采用辛温辛凉同用,自能风寒风热两解。在具体应用时,应权衡轻重,灵活掌握,寒邪重则辛温应重于辛凉,热邪重则辛凉应重于辛温。

2.表里双解:适用于表邪入里,表里同病之外感发热。

临床表现除上述表证外,尚兼唇红、口渴、烦躁较著、腹胀、腹痛、便秘、拒按、口臭、纳呆、痰多而黄、呕吐、腹泻、舌质较红、舌苔黄糙、脉数、指纹红紫而滞。

具体可分三种情况:由寒化热入里,或素体内热,里热明显,在解表方的基础上酌加生石膏、寒水石(热剧者二药同用)、知母、黄芩、天花粉。里热甚,除寒凉直折外,还应注意逐邪外出,如利尿导赤(合用导赤散),攻下泻火(合用承气汤),同时加强透散之力,用竹叶、薄荷之类,若热邪郁而成毒,则重用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黄柏之类,或以三黄石膏汤为主治之。

兼夹里滞,由于食滞内蕴,治以消导清热,轻则合用保和丸,重则加用承气汤或枳实导滞丸。

兼有痰盛,多见于肺炎喘嗽,以麻杏甘石汤为主,合葶苈子、莱菔子、槟榔、瓜蒌、贝母、黛蛤散等。便秘加黑白丑、生大黄。

王老认为,小儿外感发热总以热证、实证为多,并往往兼夹里热,或兼夹食滞,形成表里同病或表里不和,单独使用解表药往往汗出热退,但汗后又复热,所以用解表药的同时,必须佐以清里热药,如夹有食滞则应佐以消食运脾之味。

在辨小儿外感时,要注意不可以发热的高低、久暂来区分寒热的属性,而是应辨别寒郁的轻重程度。寒郁于表,应从小儿的面色苍黄、畏寒无汗等方面去辨别。寒郁表闭越重,发热则越高,这时应不失时机地重用辛温表散,发汗达邪。

荆芥、防风是一对药,用于一般表寒郁闭;紫苏、羌活又是一对药,用于表寒郁闭较重;若更有甚者,则四药同用,兼喘则麻、桂也可酌用。我初随师时,甚感纳闷,为何越是高热,越重用辛温?后来老师点破,再证之于临床,果然汗出热解,取效甚捷。

二、小儿长期发热

1.长期低热:除热病后的阴虚内热、大病后的体虚发热之外,一些不明原因的低热在儿科临床上常见有以下二种情况:

积滞发热:其证见盗汗潮热、夜热早凉、肚腹热、手足心热、口臭口干、睡眠不宁、辗转反侧、齘齿、便秘、大便秽臭、尿黄、脉滑实、苔厚腻。

习用方为:连翘、胡黄连、槟榔、枳壳、莱菔子、焦三仙、熟大黄、知母、甘草,汗多加地骨皮、桑白皮。

湿热蕴滞:其证见发热、面黄神滞,纳呆,尿黄不利,便干或便溏,舌苔薄腻而黄、或黄白相兼。

用疏泄清利之法,习用方为蒿芩清胆汤合清络饮加减(青蒿、秦艽、滑石、木通、丝瓜络、忍冬藤、黄芩、知母、桑枝、甘草、侧柏叶)。若舌苔中心黄腻厚积,体质较壮实的,可用达原饮加黄连治疗。

2.长期高热:其证为发热日久、或持续高热、或忽高忽低、或寒热往来、神识尚清、表情呆滞、面色苍黄、或见烦躁、舌苔中心厚腻、或满舌厚腻苔。习用方为达原饮加黄连、石膏。

王老善用达原饮治疗高热,或久热。王老经验,小儿体质尚实,用清、用利、用通下,效果都不好者,可用吴又可溃邪法。予达原饮,往往一、二剂后体温反增,然后汗出而解。

三、调理脾胃法

王老注意调理脾胃,法宗钱乙、万全。认为小儿脾常不足,不都是脾虚,而是脾胃易受损伤。调治之法,不是直补,而是消除病因,护扶脾胃,助其运化。不治脾即可治脾,不补脾即可补脾。小儿生生之气旺盛,不良因素一去,运化得复,脾胃即可得健。常用以下几种调理法。

1.护脾养胃:于热病或其他疾病过程中,起护脾安胃的作用。

于未伤胃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消导伐胃之品;将伤胃时,用养胃之品,习用生谷芽、生麦芽助护胃气;若脾胃已有损伤,用茯苓、怀山药、扁豆、玉竹、白术、莲子肉、麦门冬之类,以护养脾胃。至于久泻久吐,脾胃久虚,习用方为异功散,药物以补脾为主,配合泽泻、扁豆、苡仁、怀山药,气虚可加人参、黄芪。

2.运脾和胃:适用于一般脾胃调理,宗张洁古枳术丸法,常用药物有白术、枳壳、茯苓、苍术、陈皮、厚朴(花),另外钱乙白术散也是常用之方,对于芳香悦脾开胃之藿香、蔻仁,也多酌用。

3.和脾利水:王老认为这是调理脾胃的一个重要环节,脾主湿,利水即可理脾。反过来,理脾不利水,脾胃的功能也不能恢复,常用方如五苓散、四苓散。临床上多用于腹泻、盗汗、水肿等证。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王老根据“脾不伤不泻”立论,一方面清除伤脾的因素如伤食、外感等,另一方面针对脾胃机能失调,采用分利升提之法以升清降浊。升提常用葛根、柴胡、升麻、桔梗等,治泻升提以葛根为常用,用量宜重;分利常用泽泻、茯苓、猪苓、车前之类。腹泻本为降病,不可一味分利,否则降而又降,反致脾胃愈伤。

盗汗的原因很多,但小儿则多因积滞。一方面积滞化热,蒸腾津液;另一方面积滞伤脾,利水通降失职。

王老认为:汗、痰、涎、涕、唾、尿,皆人体水液所化,只是所出不同,总由脾胃转枢,治疗也不离调理脾胃、和脾利水,使人体津液正常代谢,不致从毛孔妄出而为汗。治宜在清热导滞的基础上加用利水和脾之品,如泽泻、茯苓、猪苓、木通、车前、滑石之类

0 阅读:13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