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

炎左吖吖 2025-08-19 12:39:17

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它们饿了就“吃”自己的内脏。   2007年10月13日,在阿拉斯加北部的苔原地区的湿地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身影。 一只体长不足40厘米、羽毛灰褐、毫不起眼的斑尾塍鹬,混迹于迁徙的鸟群中。 它仅数月大,喙长而直,腿细长,看似平凡无奇。 在科学家给它佩戴上微型卫星追踪器后,这只无名的小鸟振翅而起,随后消失在天空。 而它将用接下来的11天,不吃不喝,不休不眠,连续飞行13560公里,横跨太平洋,最终抵达澳大利亚南端的塔斯马尼亚岛。 这简直就是奇迹! 这趟超越人类飞行器极限的旅程,不仅是距离的征服,更是一场生命以血肉为代价,挑战生理极限的悲壮绝唱。它揭示了大自然在进化长河中,雕琢出的惊人适应力与生存智慧——为了抵达彼岸,它甚至不惜“吃掉”自己。 斑尾塍鹬,属于鸻形目鹬科的一员,它们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的高纬度地区。 它们是典型的候鸟,遵循着季节变动迁徙。 当北方的夏季即将结束,寒流开始侵袭阿拉斯加、西伯利亚或北欧的繁殖地时,斑尾塍鹬便飞往在南半球的温暖海岸澳大利亚、新西兰或非洲。 这条迁徙路线,尤其是阿拉斯加种群直飞澳大利亚的太平洋航线,是地球上最漫长、最艰苦的鸟类迁徙通道之一。 途中没有任何的岛屿可以休息,甚至没有浅滩补充能量,只有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蓝色大洋。 选择这条航线的斑尾塍鹬,唯有以血肉之躯,完成这场生命的赌注。 你或许会好奇,为什么它们会这么长时间的不进食? 因为,在迁徙开始前,斑尾塍鹬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身体改造”。 它们并非天生拥有无限续航的神力,而是依靠极致的生理准备与能量储备。 在关键的“加油站”,如东亚鸭绿江口广袤的滩涂上,斑尾塍鹬展开了饕餮盛宴。 它们细长的喙在富含底栖生物的泥滩中快速搜寻,精准地夹取壳薄肉厚的黄蚬子等贝类。 这些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被高效地转化为脂肪。 在短短数周内,它们的体重能翻倍,皮下、腹腔甚至翅膀下方都堆积起厚厚的脂肪层。 最终,脂肪占体重的比例可高达惊人的50%! 这相当于一只小鸟背负着相当于自身体重一半的“生物燃油”。 然而,沉重的脂肪负担若不能有效减重,飞行将变得笨拙而耗能。 此时,聪明的斑尾塍鹬演化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应对策略,内脏器官的主动萎缩。 在迁徙前夕,它们的肝脏、肾脏、胃和肠道等内脏器官,会通过特殊的生理机制,显著缩小至原有体积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 这样就可以合理的为宝贵的“燃料”腾挪空间,同时减轻整体负重。 这种“自残”式的减重,是它们能携带足够能量进行超长距离飞行的关键前提。 2007年10月13日,那只佩戴追踪器的斑尾塍鹬,在阿拉斯加寒风中起飞。 它并非孤身一人,而是融入迁徙的洪流,但每一只鸟都必须独自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卫星信号清晰地描绘出它的航迹,从阿拉斯加起飞后,切入太平洋腹地。 它巧妙地利用大气环流,在600-800米的高空寻找顺风带。 当顺风强劲时,它便降低振翅频率,展开双翼进行长时间的滑翔。 追踪数据显示,借助一次强劲的顺风,它甚至额外滑翔了200公里。 然而,旅途绝非坦途。 它曾三次遭遇猛烈的海上雷暴。 这只渺小的生灵面度自然灾难时,依靠本能的导航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在风暴夹缝中穿行,维持着航向稳定。 而飞行中的能量消耗是巨大的。 最初,身体燃烧的是脂肪。 随着时间推移,脂肪储备消耗殆尽。 当“油箱”即将见底时,斑尾塍鹬启动了最后的应急机制,分解利用自身组织。 那些在出发前已经萎缩的内脏器官,此刻成为了最后的能量来源。 与此同时,它的胸肌变得发达占体重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是生命在绝境中通常会发生的事情! 为了抵达彼岸,它不惜以自身血肉为薪柴,维持那微弱却不肯熄灭的生命之火。 11天后,2007年10月24日,这只斑尾塍鹬的身影终于出现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海岸线上。 它成功了,但抵达时的它,已与出发时判若两“鸟”。 曾经饱满的身躯变得瘦骨嶙峋,体重锐减近半。 然而,生命的韧性超乎想象。 在它安全的抵达越冬地后,斑尾塍鹬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进食。 这一次,目标不再是储存脂肪,而是修复自身。 它们在飞行中被“牺牲”掉的内脏器官,开始再生逐渐恢复至正常大小和功能,为几个月后北归的旅程重新做准备。 2007年那只被追踪的斑尾塍鹬,震惊了科学界,也为我们揭开了自然界最不可思议的迁徙奥秘之一。 这13560公里的不间断飞行,是人类任何飞行器在同等重量和能耗下难以企及的奇迹。 一只体重仅数百克的小鸟,凭每一次振翅,都是对生存的礼赞,每一次抵达,都是生命不屈的证明。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斑尾塍鹬:飞越太平洋)

0 阅读:44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