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 从8月18日开始,对400多种钢铁、铝制品加征50%的高关税,连我们日常用的梯子跟汽车零件都在名单上,而美国给出的减免条件也很简单,如果这些生产厂商都在美国建厂,那就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今年6月,美国就先把钢铁和铝的进口关税从25%猛地提到了50%,当时就引得不少国家皱眉。 可谁能想到,才过两个月,8月15日又宣布要把407种衍生产品也加进来,从8月18日开始生效,税率照样是50%。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清单里不光有建筑用的钢材、汽车上的零件,连一些高端工业设备都没放过。 更让人觉得不讲理的是,这些新增产品里,只要不是钢铁和铝的部分,还得接着用以前针对特定国家的关税政策——这明摆着是两头堵,既卡材料,又卡成品。 他们给出的说法里,藏着个条件:要是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商愿意去美国建厂,就能享受优惠。 说白了,就是想用关税当鞭子,逼着企业把厂子搬过去。 他们自己也承认,国内那些高新科技企业虽然交税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太少,倒是钢铁这类产业,能给不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一口饭吃。 可这种强买强卖的逻辑,哪有一点大国该有的样子? 可政策一落地,美国自己的日子就先乱了套。 下游企业首当其冲,汽车厂用的特种钢、家电里的冷轧板、建筑上的铝门窗,成本一下子翻了倍。 纽约联储的数据摆在那儿,制造业的就业岗位没见多,反而少了。 这不难理解,企业成本涨了,要么裁员,要么涨价,最后还是消费者掏钱买单。 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收,2023年第四季度就降了5%,产品卖得贵了,自然没人买账; 福特汽车对华出口少了近三成,工厂一半多的产能都闲着,只能改生产计划。 农业更惨,大豆出口比贸易战前少了200亿美元,不少小农场扛不住倒闭了。 有意思的是,他们喊着要缩减和中国的贸易逆差,可2023年全年逆差还有3829亿美元,一些高科技产品的逆差比2018年还大了15%——折腾半天,目标一点没实现,这不是自找罪受吗?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他们好像没吸取教训,还打算对芯片加征300%的关税,消息一出来,美光科技跌了3.5%,应用材料直接跌了14%。 这哪是保护产业,分明是拿着锤子砸自己的锅。 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第一个不答应,直接放话要报复。 要知道,全球供应链盘根错节了这么多年,美国一挥手就想把链条砍断,哪有那么容易? 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路被堵了,欧洲那些盟友嘴上不说,心里早就憋着气,亚洲国家也不得不重新盘算对美出口的风险。 中国这边,直接对美出口的钢材其实不多,只占0.4%,可通过越南、巴西这些第三国转口的300万吨板材,这下麻烦了。 不光是钢材,连新能源车、家电这些用了钢材的“中国制造”,也可能被牵连。 但要说美国想靠这个拿捏中国,还是太天真。 国内钢材库存本来就多,加上政策调控着产量,市场稳得很。 宏观政策再加点力,黑色商品想稳住局面并不难。 说起来,特朗普政府一边宣布延长中美关税“休战期”90天,一边又说和中国打交道“费精力”,这种前后矛盾的话,谁听了能不气? 他们在俄乌冲突里也没闲着,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超了750亿美元,结果乌克兰在顿巴斯打了僵局,2023年反攻就损失了300多辆主战坦克,士兵伤亡超10万,兵源都快没了,只能放宽年龄招女兵。 这边在国外耗着国力,那边在国内折腾经济,算来算去,都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美国一门心思要企业回流,可全球分工不是一天建成的,苹果、英伟达这些企业的供应链,哪是说搬就能搬的? 结果只能是逼着大家想办法“去美国化”,让本就脆弱的国际贸易格局雪上加霜。 说到底,这种只盯着眼前选票,不管长远经济的做法,实在让人看不惯。 关税这根大棒挥得再狠,也挡不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 美国自己企业受损,消费者多花钱,还惹得全世界不开心,最后到底能落下什么好?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环球网2025年08月16日关于《美国宣布:扩大征税范围!8月18日生效》的报道
为啥不对中方二级制裁?卢比奥一句话令美主持人色变:演播室鸦雀无声!美国国务卿
【63评论】【9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