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普京的目标不仅仅是乌克兰。他的目标是彻底重建后冷战秩序……他想迫使北约瓦解。事实上,他甚至质疑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北约。” 卢比奥的这番言论,本质上是基于西方视角对俄罗斯战略意图的解读,带有明显的阵营对抗色彩。 从历史维度看,北约自冷战结束后持续东扩的行为,早已打破了1990年德国统一时“北约不会东移一寸”的承诺。1999年波兰、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约,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北约版图,2020年北马其顿完成入约程序,这些动作一步步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空间。 特别是乌克兰试图加入北约的动向,直接触及俄罗斯的核心安全关切——乌克兰若成为北约成员国,意味着北约军事设施将部署到距离莫斯科仅400公里的地方,这对俄罗斯而言无异于“把刀架在脖子上”。 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强调,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的背叛”,这种历史积怨与现实威胁的交织,使得俄方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具有深层合理性。 卢比奥将普京的目标定义为“瓦解北约”,实则是将俄罗斯的防御性反应曲解为进攻性战略。事实上,俄罗斯对北约的质疑,本质上是对冷战思维延续的批判。 北约作为冷战产物,本应随着华约解体而失去存在意义,但近年来却不断强化军事职能,甚至提出将成员国军费占比提升至GDP的5%。这种军事化扩张不仅加剧了欧洲的安全困境,也迫使俄罗斯采取反制措施。 例如,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正是对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军事存在的直接回应。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尖锐指出,北约正“走上疯狂军事化道路”,其行为“迫使俄罗斯采取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卢比奥的言论还暗含着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维护。作为共和党内的鹰派代表,他一贯主张通过强化军事联盟来巩固美国影响力。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的背景下,渲染“俄罗斯威胁”有助于凝聚西方阵营共识,转移国内政治压力。 然而,这种叙事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从未主动攻击北约成员国,其军事行动始终围绕自身安全利益展开。即便在美俄领导人会晤中,普京也明确表示愿意接受美国为乌克兰提供非北约框架下的安全保障,这表明俄方并非一味排斥对话,而是希望建立平等的安全架构。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对北约的角色存在广泛争议。印尼等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入金砖机制,正是为了摆脱军事联盟的裹挟,寻求多极化的国际秩序。 这种趋势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愿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而是主张通过多边合作解决争端。卢比奥将北约视为“维护秩序的基石”,实则是将西方主导的安全体系强加于世界,这种做法与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诉求背道而驰。 从现实层面看,北约内部的裂痕也在削弱卢比奥言论的说服力。欧洲国家虽在表面上支持对俄制裁,但私下里对美国的战略可靠性产生怀疑。例如,德国总理默茨在陪同泽连斯基访美时,明确要求美国细化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方案,这反映出欧洲对过度依赖美国的担忧。 此外,北约成员国在军费分摊、战略目标等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凸显,部分国家开始探索自主防务路径。这种内部分化表明,北约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其凝聚力和有效性正面临严峻挑战。 卢比奥的言论还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他一方面指责俄罗斯试图“重建后冷战秩序”,另一方面却支持北约不断扩张,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霸权思维。 事实上,真正试图重塑国际秩序的恰恰是北约——其通过军事威慑、意识形态输出等手段,试图将自身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俄罗斯对北约的质疑,本质上是对这种单极霸权的反抗。 卢比奥关于“普京瓦解北约”的论断,是西方阵营对抗叙事的典型体现。它既忽视了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安全的实质性威胁,也未能客观反映国际社会对多极化秩序的普遍诉求。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军事联盟维护单极霸权的做法都将难以为继,构建平等、包容的安全架构才是实现持久和平的必由之路。
波罗申科一席话,把泽连斯基说醒了!波罗申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乌克兰与俄罗斯
【3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