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1979年牺牲,年仅19岁,两年后弟弟也牺牲在战场前线,年仅20岁!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春雨初歇,烈士陵园里松涛低吟,几束新鲜的菊花静静地摆放在两块紧挨着的墓碑前,碑上刻着同样的姓氏和不同的名字,一个是1979年长眠南疆的少年,一个是两年后追随而去的弟弟。 走近的人总会停下脚步,久久凝望,仿佛在追问,为何十九岁与二十岁的年纪,就要把一生都留在战场,那片沉默的青山给了他们安息之所,却也提醒后人,安宁的背后是血与火的代价。 兄弟俩的家在昆明碧鸡镇黑荞村,村子靠山,田野宽阔,炊烟与泥土的气息充满了他们的童年,哥哥段有光话不多,干活踏实,总是埋头跟着父亲下地,肩上早早就压着农家的重担。 弟弟段有明性子活络,常常爬树掏鸟窝,和伙伴们追逐在田埂上,谁也想不到,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日后会被写入烈士的名册。 1977年的冬天,征兵的消息传到了村里,广播喇叭一遍遍传出“保家卫国”的口号,村口的墙壁贴满了军装海报,十八岁的段有光毫不犹豫报了名,留下家人和田地,随着队伍走上了军营的道路。 三年后,轮到弟弟段有明,也穿上了军装,那时哥哥已经牺牲,寄回家的遗像里,他戴着红领章,站在界碑旁,笑容明亮。 父亲段正才依旧点头把二儿子送上征程,家里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可老人心里认定,哥哥没走完的路,弟弟要接着走下去。 1979年3月11日,边境的战火骤然点燃,担任副班长的段有光带领全班冲锋,他明白自己必须冲在最前。 子弹从耳边呼啸掠过,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他刚迈出几步,一颗子弹击中了头部,倒在血泊之中,那一年,他十九岁。 噩耗传到村里,父亲段正才只是低声说“为国捐躯,光荣”,可夜晚屋里灯火未熄,他独自坐在门槛上抽了一夜的烟,烟头堆成了一小堆灰。 1981年的扣林山,战况更加激烈,弟弟段有明所在的连队要夺回高地,敌人炮火密集,天空轰鸣不止,连队伤亡惨重,他抱着机枪坚守在战壕里,两次击退敌军的冲锋,胳膊被弹片划破,他连包扎都顾不上。 就在他换弹匣的瞬间,炮弹在身旁炸开,冲击波将他掀倒,战友们赶上去时,他的胸口已经被炸开,手里仍死死攥着钢枪,眼睛瞪向敌人方向,年仅二十岁的生命,就此定格在战壕里。 失去了两个儿子,段正才没有再掉泪,他把两张烈士证挂在堂屋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打扫屋子时都要擦拭一遍。 那是他最沉重的骄傲,也是心里最深的痛,生活依旧要继续,身体渐渐不行的老两口,靠着政府送来的抚恤金支撑,逢年过节,总有干部登门慰问,几十年里,这份关心从未断绝。 后来,段正才查出肺癌,治疗花了大笔钱,女儿急得想找部队求助,却被老人拦下,他说国家已经照顾他们够多,不该再添麻烦。 消息传到省军区,官兵们自发捐款,送来四万多元,还联系了最好的医生,病床边,老兵爱心家园的志愿者们常来陪伴,讲起他两个儿子在部队的往事,老人听着笑了笑,眼角湿润。 家里的生活在慢慢改善,地方政府帮外甥女张凤夫妇开了小公司,手把手指导他们跑手续、找客户。 几年过去,小日子渐渐有了起色,逢年过节还能带老人出门转一转,张凤心里一直明白,没有国家的扶持,这些转变是不可能的。 2018年春天,八十八岁的段正才生命走到尽头,弥留之际,他留下最后的心愿,要家人替他去儿子们的部队看看,送上一面锦旗,感谢多年来的照顾。 张凤流着泪答应,第二天便随省军区的车队走进军史馆,展厅里播放着当年的战斗影像,炮火与冲锋的画面映照在墙上,仿佛再现了舅舅们年轻的身影,她看着照片上的笑容,泪水终于抑制不住。 留言簿上,她写下心里最真切的话,过去常觉得姥爷姥姥太苦,如今才明白,舅舅们的牺牲是为了家更是为了国。 国家出台了英雄烈士保护法,他们的名字会永远被铭记,陵园里,孩子们每到清明都会擦拭墓碑,听老师讲这对兄弟的故事,鲜花点缀在墓前,山河静默,忠魂长存。 这世上从来没有轻易的安宁,是有人用血肉筑起屏障,段有光和段有明兄弟,用十九岁和二十岁的年华,诠释了家与国从不分离。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他们短暂的一生,成为家族的荣光,也成为国家的丰碑,今天的我们,只能以铭记与传承,告慰他们在天之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日报网——生动的教育课!烈士后代来到军营追忆英雄故事
1952年,一名志愿军战士悄悄顺走一袋美军地雷,兴冲冲带回阵地向连长请功,谁知连
【5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