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开国中将皮定均和儿子在东山岛遭遇意外,双双身亡,他没有倒在战场上,也不是因为身体情况,而是因为一场事故,突然离世,让我军痛失良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7月7日的清晨,福州军区的空气里带着一丝紧张,那一天,本该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反登陆演习,三军联合,场面宏大,指挥的人正是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 可是消息传来得太突然:他和随行人员在前往东山岛的途中遇难,机毁人亡,人们无法相信,那个在战场上屡次死里逃生、经历无数生死考验的开国中将,竟会倒在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里。 他没有战死沙场,也不是因病离世,而是在和平年代的飞行任务中意外坠落,皮定均的人生,总是和苦难与坚韧联系在一起。 1914年,他出生在安徽金寨一个极其贫苦的农家,家里没几口粮,少年时常常跟着大人去要饭,还被迫给地主放牛,鞭子抽在身上的滋味他记了一辈子。 贫寒的生活磨出他倔强的脾性,也让他从小最看不惯的就是欺压和不公,十四岁时,村里有人组织农民协会,他立刻加入,成了最年轻的会员,从那以后,他踏上了不同寻常的路。 1929年红军进入大别山,他没有丝毫犹豫,跟着队伍走了,那一年他才十五岁,识字不多,但胆大心细,很快在队伍里崭露头角。 长征路上,他经历过雪山草地的艰险,饿得差点倒下,又一次次挺了过来,抗战爆发后,他在太行山坚持游击战,指挥部队夜行百里,白天埋伏,灵活机智地同敌人周旋,真正让他名声大振的是中原突围。 1946年,国民党集结数十万兵力围堵中原解放军,当时皮定均率领的“第一旅”承担了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 敌我力量悬殊,很多人都觉得几乎没有胜算,可他硬是凭着灵活机动的战术,把部队从重重包围里带了出来。 二十多天里,他带领部队转战七百多公里,打了数十场硬仗,不仅保存了全旅的建制,还让敌人摸不清主力的去向,这支部队因此被称作“皮旅”,成为解放战争史上的传奇。 战争年代,他的性格一向硬朗,不讲排场,更不贪功,1955年全军授衔,本来定的是少将,毛泽东亲自提笔批示,把他提升为中将,理由只有一句:“皮有功,”那是对他多年血战疆场最直接的肯定。 此后他又带兵参加抗美援朝,战斗风格依旧果断坚决,回国后,他调往福建,长期镇守东南海防,福建湿热潮湿,他常年住在部队营房里,不开空调,衣服能穿就穿,出门也不坐专车。 他强调训练要真实,提出“实兵、实装、实地”的要求,经常突然视察,要求部队时刻保持作战状态。 他的性格是那样刚硬,身体却逐渐出现了问题,眼疾让他看东西越来越吃力,但他仍旧拿着地图仔细研究,几乎要把眼睛贴上去。 他说过,自己不是来看风景的,而是来盯防务的,部下都劝他注意身体,他始终把责任放在第一位。 1976年7月,东南方向局势紧张,东山岛的演习被寄予厚望,这场联合军演,是“文革”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皮定均特别重视,提前几天就开始研究方案。 7日当天,他坚持要亲自飞赴前线,气象部门报告天气恶劣,雾大风急,能见度极差,不适合飞行,可他坚持出发,理由只有一个:演习不能等。 那一天,他带上了长子皮国宏,这个年轻人从小在父亲的战例故事中长大,毕业于军校,是个前途无量的军官,父子一同登机,没人想到这竟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 米-8直升机起飞后不久,通信中断,地面无法再捕捉到信号,几个小时后,漳浦灶山传出爆炸声,人们赶到时,只看见残骸散落,黑烟翻腾。 十三人无一幸存,皮定均和儿子并肩倒在了山岭之间,一个历经抗战、内战、朝鲜战场的将军,没有死在枪林弹雨里,却在一场意外中陨落。 噩耗传来,全军震动,毛泽东送去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花圈,这是最高规格的悼念,对于部队而言,这样的损失难以弥补。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妻子张烽,这个在太行山区就跟随他并肩走过战争年代的女子。 在追悼会上没有哭泣,她选择把丈夫和儿子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豫西抗日根据地,一份留在遇难的灶山,一份带回安徽老家。 墓碑面朝台湾海峡,寄托着“早日统一”的愿望,多年后,人们依然看到她在清明时独自前往祭扫。 时至今日,福建灶山和豫西陵园依旧有人自发前去献花,老百姓记得那个出身贫寒却一生拼杀的将军,战士们传承着“皮旅精神”,把实战训练当成习惯,皮定均的名字,仍旧被视为“铁血司令”的象征。 他的生命停留在62岁,那一天他没有等到演习的开始,也没有来得及完成自己的部署,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牺牲。 一个不怕死的将军,最终死在和平年代的事故里,更显得命运的冷峻,人们在他的墓碑前,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离去,更是那个时代一颗将星的熄灭。 信源:人民网——毛泽东一生中最后一个悼念花圈送给了谁?
1976年,开国中将皮定均和儿子在东山岛遭遇意外,双双身亡,他没有倒在战场上,也
如梦菲记
2025-08-18 15:20: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