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来买导弹,中方小心翼翼地伸出一个手指,意为一千万一枚。结果沙特开

浅笑对风吟 2025-08-15 00:33:30

1987年,沙特来买导弹,中方小心翼翼地伸出一个手指,意为一千万一枚。结果沙特开心地说才一亿吗?中方心想开价低了,于是补了一句是美元。沙特:当然是美元,给我来35枚,35亿美金在集装箱里。 1987年的中东,局势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乱。伊朗和伊拉克打得不可开交,持续多年的两伊战争让整个地区都绷着弦。旁边还有个以色列,军事力量强得让人头疼,随时可能成为威胁。作为石油大国的沙特,虽然有钱,但军事上底气不足。那时候,沙特特别想弄点厉害的家伙,比如能打远距离的导弹,来给自己壮胆。 沙特跟美国关系不错,按理说买武器应该找老大哥。可美国偏偏在这事上卡得死死的,担心沙特有了导弹会打破中东的平衡,甚至可能刺激以色列搞军备竞赛。所以,美国宁可卖些飞机坦克,也不肯松口给导弹。沙特急了,只能另找门路。 这时候,中国进入了沙特的视野。80年代的中国,正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军工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风-3型导弹,射程远、精度高,正好能满足沙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像美国那么挑剔,愿意做生意。于是,沙特决定试试看,派人去中国谈谈。 1987年,沙特派了个高级代表团到中国,阵容挺豪华,有王室成员,也有军方大佬。他们带着国王的授权,直奔主题:要买东风-3导弹。中国这边也不含糊,派了外交和军方的高层接待,双方都憋着劲想把这事谈成。因为这笔买卖不只是卖武器,还关系到两国的未来合作,所以谈判全程保密,气氛紧张又微妙。 谈价格的时候,来了个戏剧性的转折。中国这边很谨慎,先试探着报了个价:一枚导弹一千万美元。结果沙特那边理解错了,以为是一亿一枚,还觉得这价格简直是“白菜价”。沙特人挺豪爽,直接表态:“才一亿?太值了!”中国代表一听,心想这开价是不是低了,赶紧补了一句:“是美元啊。”沙特人更爽快:“当然是美元,给我来35枚,35亿美金,直接用集装箱装现金!”就这样,误解加上默契,这笔交易敲定了。 35亿美金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沙特一次性买了35枚东风-3导弹,中国则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事传出去后,国际社会都炸了锅,美国尤其不爽,但也没辙,交易已经成了事实。 导弹卖出去只是第一步,沙特还得学会怎么用。中国派了技术团队去沙特,帮他们建导弹基地,还培训了一批操作人员。沙特挺给力,很快在苏莱伊勒和欧莱伊建成了两个基地。这两个地方地理位置关键,既能防着伊朗,又能盯着伊拉克,甚至还能震慑一下以色列。有了这批导弹,沙特的腰杆子明显硬了不少。 东风-3的性能在当时不算顶尖,但对沙特来说够用了。射程能到2000多公里,覆盖中东大部分地区,精度虽然比不上后来的型号,但对付当时的环境绰绰有余。沙特拿到这批导弹后,军事防御能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这笔交易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沙特成了下一个潜在目标。萨达姆的军队要是再往前推,沙特就得硬抗。那时候,刚刚建好的导弹基地派上了用场。东风-3成了沙特的底牌,虽然没真打出去,但光是摆在那儿,就让伊拉克多了一层顾忌。沙特军方后来回忆,要是没有这批导弹,他们面对伊拉克的压力会大得多。 对中东来说,这笔交易还打破了美国一手遮天的军火格局。沙特有了新选择,其他国家也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跟中国做买卖?从这以后,中东的军事平衡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对中国来说,这笔交易是个里程碑。35亿美金的收入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中国借此打开了国际军火市场的大门。此后,中国跟不少国家签了军火合同,慢慢成了全球军贸圈子里绕不开的一员。 这笔买卖不光是卖导弹,还拉近了中沙两国的距离。1987年交易后,两国在军事上的信任多了起来。到了1990年,中沙正式建交,合作从武器扩展到了石油、基建等领域。沙特有石油,中国有市场,双方一拍即合,关系越来越铁。 今天回头看,这笔交易是个起点。中国从中东的“边缘玩家”,一步步变成了重要角色。沙特也靠着这批导弹,稳住了自己在地区里的地位。 这笔交易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那个误解。一个手指头的乌龙,居然促成了35亿美金的大单,听起来挺扯,但事实就是这么接地气。国际政治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全是高大上的博弈,也有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意外。 沙特和中国在这件事里都挺聪明,抓住了机会。沙特拿到了想要的武器,中国赚了钱还赚了名声,双赢的结局谁不爱呢?这也告诉咱们,灵活点、机灵点,有时候能把坏事变好事。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