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都2025年了,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说白了,中国就是在赌,赌未来用电不要钱,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中国已经赢麻了。 信源:新浪——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 当世界许多国家将目光投向廉价航空时,中国却做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将重注押在高铁上。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交通工具抉择,而是一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版图重塑乃至全球技术竞争的深远布局。 而这场布局的核心最主要在于能源。航空运输的命脉是航空煤油,其价格与动荡的国际油市紧密相连。当油价暴涨时,中国国内航司曾经集体陷入了巨额亏损,甚至日均亏损能高达近6亿元。但是高铁走的,则是电力驱动的赛道。 过去十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堪称迅猛。当别国航空业还在为油价焦虑时,中国高铁已悄然接上了成本极低的新能源,蒙古的风电甚至比很多地区的居民用电还便宜。2023年,全国高铁不仅实现了100%电气化,其用电量中更有35%来自风电与光伏,这个比例还在逐年攀升,一个近乎零碳的交通体系正在成为现实。 2023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1%,四舍五入就是能源命脉被别人攥在手里了。而同时电力对外依存度却不足1%。所以发展以电力为核心的高铁,无异于为国家交通系统装上了一颗“国产心脏”,极大降低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有效规避了国际市场波动与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 高铁也不只是一张绿色的能源牌,它更是驱动经济转型与区域平衡的强大引擎。京沪高铁初期投资高达2209亿元,但其经济回报同样惊人,如今每年盈利超百亿,是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而且高铁所到之处,沿线地区的房地产、商业和旅游业也随之兴起。山东曲阜因高铁开通,房价和企业数量都出现了显著增长;沪宁城际铁路沿线的24座高铁新城,仅站内商业日均营收就超过8000万元。 在通高铁后,不仅各地的旅游总收入在五年内暴涨,同时也帮助了农场品走出大山,在时间大大减少的同时,也降低了将近半成的运输成本。高铁网络正在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全国范围内的精准流动,深刻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 在这场战略博弈中,技术自主则是中国最关键的一张王牌。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中国高铁仅用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复兴号”动车组所有核心部件的100%国产化。其技术实力甚至反向输出,德国都开始研究中国列车车体的防积雪涂层技术。在应对极端气候方面,中国高铁的表现也优于日本新干线。 而如今民航飞机基本依赖进口,高昂的维护成本和脆弱的国际供应链始终是令人心里不安稳。波音737MAX的停飞事件,曾让国内航司蒙受巨大损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更加凸显了高铁技术自主的战略价值。这份技术自信不仅满足了国内庞大的市场,更成为一张“国家名片”走向世界,成功出口到印尼、土耳其等国,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但其实最终所有战略优势都体现在了民众的出行体验上,就拿春运来举例吧,2024年,春运高铁日均运送了1600万人,不考虑经济成本,按照全民可乘飞机来算,就算全是换成全球最大的客机,每天也需要起飞近两万架次,这在现实里根本不可能实现,而高铁一班列车就能搭载超千人,甚至在高峰期都能5分钟一班,其高频次、大运量的组合无可匹敌。 再考虑天气原因,尽管飞机快,但极易受天气、空管等因素影响而延误。在前年,大暴雨让新郑机场停运了整整三天,而高铁“风雨无阻”的稳定性,给了旅客极大的安全感与确定性。加上高铁站多设在市中心,省去了往返郊区机场的时间,在中短途旅行上,总耗时与飞机相差无几,票价却更亲民。 所以,中国选择高铁,是一次涉及能源革命、经济发展、技术自强与社会效率的系统性国家战略。事实证明,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已然占据上风。随着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升,高铁的综合优势只会愈发突出,它将继续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高效且自主可控的强大动力。
[月亮]都2025年了,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说白了,中国就
冰枫看历史
2025-08-14 18:34:11
0
阅读:261
几渡春溪踏月华
高铁的战略意义小便不知道?10个小时内,千里调兵的运输能力,再大的飞机也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