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16个工友投奔八路军,谁料这一去,就让他成为了青史留名的大功臣! (信源:德州记忆|军工英雄刘贵福——德州新闻网) 1940年夏天,敌后根据地最缺的就是一把好枪。战士们打游击,需要的是短小轻便、威力不减的步枪。 可当时的八路军,别说造枪,子弹都得省着用,修枪的工具更是金贵。在这种条件下从零开始设计制造制式武器,听着就像天方夜谭。 然而,正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支造型独特的短步枪横空出世,不仅开创了八路军制式武器制造的先河,还成了生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典范。 破局的人,叫刘贵福,一个太原兵工厂的老技工。他没什么家世背景,纯粹靠着对机械的热爱,从修械所的学徒干成了技术骨干。 可他给阎锡山造枪造炮,眼看都要便宜了日本人,心里憋着一股火。直到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来,刘贵福彻底坐不住了:“八路才是真抗日的队伍!”他攥紧手里的扳手,下了决心。 他先是找了四个拜把子兄弟,在锅炉房密谋。谁知三天后约定去延安时,厂门口乌泱泱聚了十六个人,车工、铣工、翻砂工,连看仓库的老王都来了。 大伙背着工具箱,揣着偷偷描下的图纸,就这么踏上了西行的路。三百多里山路,脚底都磨烂了,人累得像麻杆。 途经同蒲铁路时,不慎撞上了日军的巡逻队,一行人被迫趴伏在庄稼地里,屏息凝气,不敢发出丝毫声响。就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刘贵福趁着夜色,悄悄捡回了一截被炸断的铁轨。这截当时还在嗡嗡作响的“废铁”,没想到日后竟成了弥足珍贵的宝贝。 当然,造枪只是第一步。刘贵福在延河边思索三天三夜,考虑到游击战需求,想起马枪后灵光一闪,决定把步枪改短并加上折叠刺刀。 图纸由工人们使用卡尺,参照缴获的捷克步枪绘制而成。三棱刺刀的设计灵感源自当地老乡使用的梭镖。1939年,“无名式”马步枪问世。 不过,战场是唯一的考官。很快,前线反馈来了:刺刀容易卡壳,射程也比不过日本的“三八大盖”。刘贵福二话不说,带着徒弟们转战条件更艰苦的黄崖洞兵工厂,专门针对这些问题埋头改进。 1940年,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传达了高层的明确指示。刘伯承师长指出,我军进行游击作战时,步枪在200米内能够精准射击即可,无需追求过长射程;同时,枪身缩短后,刺刀需相应加长,以确保拼刺刀时不处于劣势。 彭德怀副总指挥则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枪械需轻便易携、标准统一、零件可互换,且射击精度必须高。 最高指挥官的要求既是压力,也指明了方向。刘贵福和工人们结合“无名式”、三八大盖、汉阳造等步枪优点反复琢磨。1940年7月,全新步枪定型。 这把枪最妙的设计是三棱刺刀,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条件所迫的智慧。根据地的钢材主要是破袭战扒来的铁轨,这种软钢做成普通匕首状刺刀易卷刃。 新枪一试用,彭德怀、刘伯承、左权等首长赞不绝口。恰逢建军节,彭老总大笔一挥,命名为“八一式步马枪”,并下令全军兵工厂停止生产杂牌枪,统一图纸,全力生产这一款。 生产的困难不言而喻。钢材完全依赖扒取铁轨,工人们将铁轨的上部加工成机匣,中部制成枪机,底部锻造成刺刀,边角料也充分利用。枪托则选用北方常见的核桃木,既坚固又经济实惠。 “八一式”的诞生,不只是一把枪的故事,它更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创造力的缩影。刘贵福,这位老技工,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一生的手艺,都铸进了这支枪里。
抗战时期,八路军制造步枪的无缝钢管从哪里来?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能从正规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