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百度百科——许倬云) 2025年8月4日,美国匹兹堡,一位95岁历史学家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双常年只用两根手指在老式打字机上敲击的手,停下了。 许倬云先生走了,他一生凝望的万古江河,最终将他自己也收纳入怀。消息传回中文互联网,一场跨越代际的追思迅速蔓延。一个时代的回响,似乎就此戛然而止。 这位终身被轮椅束缚的老人,究竟是如何用思想跨越了身体的局限、家国的变迁与世界的隔阂? 这一切,要从一副被命运按下了“困难模式”的身体说起。1930年,他出生了,但是因为先天性的小儿麻痹症让他生命的前七年只能在地上爬行。谁知,这段经历反而给了他一个独特的视角。 当别人俯瞰历史时,他却像一个“爬着长大的孩子”,从最低处仰望芸芸众生的悲欢。这种仰望,在1937年日军轰炸万县的那个下午,变成了刻骨铭心的烙印。他亲眼看着一个孩子在防空洞外,瞬间从活蹦乱跳变成冰冷的尸体。 个人病痛与时代创伤相撞后,他一生“带着悲悯看历史”。此后,他的宏大叙事绕开帝王将相,关注具体生命,如长江渔民造船、丝绸之路驼队交易等。他的历史源于泥土、江河与普通人的柴米油盐。 这种底层生发的史观,不仅是研究方法,更成他重述“中国”的利器。在台大任教时,他做了件当时“离经叛道”之事。 所以他在著作的时候并没有将中心放在大家都关注的帝王将相身上,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看到了小人物的光辉。此观点将历史动力还给民众,虽让他成学术界“异类”,却为社会史研究开辟新航道。 他更用一个“江河汇流”的比喻,说透了中华文明的动态本质:黄河带来了黄土高原的厚重,长江孕育了江南水乡的灵动,珠江则见证了海洋文明的包容,它们最终交汇融合,才有了这片波澜壮阔的文明图景。 通过讲述“一粒稻米如何传遍中原”或“一件青花瓷怎样征服世界”的故事,他让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到,“中国”不是一个僵化的符号,而是一个开放的、由无数普通人共同塑造的文化共同体。 不过,许倬云看历史不止着眼过去,他最深的关切始终叩问现实。93岁时,他在微博首篇长文告诉年轻人,学历史是为在变局中稳住自己。 生命最后时刻,他更新的最后一条微博回忆七岁时所见川军奔赴前线,十六七岁士兵脚穿破草鞋,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让数万网友落泪。 这份家国情怀,却没有捆住他的视野,他始终将中国放在世界的坐标里审视。当年他在读博的时候就做了已将让但是惊讶的事情。 他将中国《春秋》与古希腊《荷马史诗》放在一起研究,发现两者虽都记录“礼崩乐坏”时代,但折射出不同文明路径。这一发现沉淀为他对中西文明的深刻洞见,即中华文明核心是“以亲缘为纽带的共同体”,西方文明更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结”。 这种跨文明比较视野让他的思考具预见性。他早预言人工智能将重塑人类认知,同时坚信文明根基在人与人的联结。 所以他多次提醒年轻人,别被算法困于“信息茧房”,要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双脚丈量、用心灵触摸真实世界。一个无法行走的人却强调“行路”价值,这是深刻提醒。 晚年的许倬云,完成了从书斋学者到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向。七十岁后,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为普通人写史中,甚至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写给年轻人的中国大历史》。 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智慧,讲古代贸易就拿菜市场打比方,说社会结构就用村里老辈人的生活来类比,复杂的道理被他讲得像邻家爷爷聊天一样亲切。他让晦涩难懂的历史变成了家常闲话,更容易让人们了解。 许倬云用一生证明,肉身可以被禁锢,但思想却能穿越古今,横跨东西,最终汇入那条奔流不息的文明长河。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智慧稀缺的时代,当我们习惯于在短视频里消费着碎片化的“历史冷知识”时,他的离去,或许正在以一种最沉重的方式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到底意味着什么?
(信源:百度百科——许倬云) 2025年8月4日,美国匹兹堡,一位95岁历史学家
画画的哈哈
2025-08-14 11:47:2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