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研发处长杨光磊说:中国芯片受限于“投资大、周期长、赚钱慢”,缺乏长期补助

锐擎看科技 2025-08-13 16:13:15

台积电前研发处长杨光磊说:中国芯片受限于“投资大、周期长、赚钱慢”,缺乏长期补助,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做。几十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经历了多轮大洗牌。美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遭遇日本的猛烈挑战,日本政府通过集中资金和科研力量,迅速占领了存储芯片和关键材料市场,令美国本土企业陷入困境。为遏制日本,美国不得不依靠贸易协议和汇率政策施压,使得日本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然而,美国自身却未能守住制造环节,逐渐将先进制造和设备外包给了海外企业,像荷兰ASML和台积电这样依靠技术授权和合作崛起,导致美国制造业份额从37%降至仅11%。   而中国芯片产业的起点更为艰难。上世纪70年代末,工业基础薄弱,国家资源主要用于解决基本民生与工业建设,半导体设备项目的投入周期长、风险大,很难得到持续资金支持。正如台积电前研发处长杨光磊所言,中国芯片受限于“投资大、周期长、赚钱慢”,缺乏政府长期补助,企业难以持久投入。尽管早期中国研发了部分半导体设备,并有一定出口,但面对改革开放后涌入的海外产品,本土产业遭受沉重冲击。“买现成”成为主流选择,导致国产设备和制造环节长期依赖进口。   21世纪初,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支持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的崛起。中芯国际、龙芯、紫光展锐等相继成立,但随后一系列事件阻碍了产业发展。中芯国际因专利诉讼赔偿巨款、创始人离职,龙芯坚守自主但短期内难以竞争,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更是让资金和信心双重受挫。这些因素延缓了中国在制造设备领域的突破。   目前,美国也面临制造能力不足的困境。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和关税措施,美国试图吸引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回流建厂,但高昂成本与复杂的人才短缺问题仍未解决。反观中国,近年来逐步调整战略,集中力量攻克制造和设备短板。国产光刻机的分辨率和套刻精度持续提升,已能满足成熟制程需求。长江存储等企业积极布局国产设备生产线,推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   纵观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技术落后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产业组织方式与资金投入的长期布局问题。国际经验表明,持续的大规模投入与产业链完整性是赢得竞争的关键。中国芯片产业经过多轮波折,逐渐建立起以设备制造为核心的体系,未来只要坚持政策支持与稳定投入,关键技术差距将有望逐步缩小。

0 阅读:230

猜你喜欢

锐擎看科技

锐擎看科技

锐擎喜欢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