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什么没有杀掉李景隆?难道真的是不敢吗? 朱棣之所以那么轻松的进入南京城,离不开李景隆的“全力支持”,是他直接把城门打开,把敌人请了进来。 按理说,这种“通敌卖主”的罪行,早就该人头落地,那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什么没有杀掉李景隆? 咱们先搞明白,这位李景隆可不是普通的将军。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妥妥的“皇亲国戚”。 更关键的是,李文忠还是大明的开国功臣,而且在功臣排行榜里排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南征北战,打下了半壁江山,被封为曹国公。 这么一来,李家就是大明勋贵中的顶流世家。李景隆从小锦衣玉食,1390年,他才二十出头就顺理成章继承了爵位,混得风生水起。 公元1402年,朱棣从北平一路杀到南京,眼看就要攻下城池,但南京城墙高、守军多,硬攻就是用命去填,消耗太大。 就在这节骨眼上,守城的李景隆,居然悄悄打开了金川门,让朱棣的部队直接进了城!建文帝政权瞬间崩溃,朱棣顺利坐上龙椅。 换别人,这种出卖原主的将领早就被砍了脑袋。但朱棣偏偏不能动他,为什么?很简单,杀了李景隆,等于自己承认是靠“叛徒”上位。 要知道,朱棣一直宣传自己是来“救大明”的,而不是造反篡位。李景隆的投降是他故事里的“转折点”,朱棣得把他包装成“弃暗投明”的忠臣,才能保住靖难的正当性。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时候朱棣刚刚当皇帝,底子还不稳。朝堂上有一大批建文帝的旧臣,心里不服他。 各地的藩王也都虎视眈眈,你朱棣能造反,我们凭什么不能? 如果他上来就把李景隆这种“首功之臣”砍了,不就是告诉大家“皇帝翻脸比翻书快”吗?那些摇摆的势力可能会立刻动手,那大明的江山可能没几年就得换主人。 所以,朱棣不仅不杀,还赏。封他做太子太师,给大宅子,发高俸禄。这就是在给所有人释放信号:只要你投降我、听我的话,就能继续享福。 这样一来,朝中大部分人就老实了。 当然,朱棣是朱棣,他的城府绝不是“单纯仁慈”这四个字能形容的。 等到局势稳定,手里的权力牢牢抓稳之后,他就开始清理潜在威胁了。 1404年左右,他找了个借口,说李景隆贪污腐败——《明史》里提到罪名模糊,细节语焉不详。 但对于朱棣来说,这已经够了。一道诏书,爵位全削,打回平民,从此再没了往日的风光。
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什么没有杀掉李景隆?难道真的是不敢吗? 朱棣之所以那么轻松的进
趣史談过去
2025-08-13 15:16:32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