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明抢了!”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千克要7160元,女子懵了,但还是付了钱,事后发在网上吐槽遇,被门店注意到后,员工解释:一棵树上只有6到8颗才能做这种话梅,网友:那么没用的梅子树留着干嘛? 杭州某商场,这位女士平时就爱吃话梅,逛街时看到有卖的就想买点。 她先挑了些普通价位的,后来发现柜台里有一款标价特别高的话梅,出于好奇想尝尝味道。 想着就拿两颗,再贵也贵不到哪去。 谁知道店员一称重,屏幕上显示128元。 女士当场就懵了,但东西已经称好了,周围还有其他顾客,不好意思说不要了,只能硬着头皮买单。 回家越想越不是滋味,她把话梅和小票拍照发到网上,想给其他人提个醒,没想到这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店家很快注意到了网上的声音,出来解释说这种话梅确实就是这个价,最便宜也要50元一颗。 按他们的说法,这种梅子产量极少,一棵树上只有6到8颗能达到制作标准,还要从中挑选品相最好的。 网友们的反应挺有意思,有人调侃说一棵树就结这么几个能用的果子,这树也太没用了,留着干啥。 也有人说这就是智商税,普通话梅几十块一斤,这个贵了上百倍。 其实这事反映出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商品按克标价,消费者很难快速算出实际价格。 特别是在商场这种环境下,你拿着东西去称重,发现价格离谱也不好意思放回去。 类似的情况在水果店、熟食店也经常出现。 有些进口水果看着标价不高,一称重吓一跳。 还有些卤味熟食,看着一克几毛钱,买个鸭脖就上百块。 商家当然有自己的定价权,稀缺商品卖高价也说得通。 但问题是,很多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买的到底有多贵,等到结账时才发现超出预期太多。 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引发消费纠纷,虽然商家按规定标了价格,但消费者的体验确实不好。 特别是这种所谓的稀缺性,到底是真稀缺还是人为制造的概念,普通人很难判断。 有业内人士透露,所谓的高端话梅,原料确实会精挑细选,但成本远没有零售价那么夸张。 中间的利润空间很大,主要还是瞄准了部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面子消费。 这位女士的经历给大家提了个醒,买东西前最好先问清楚大概价格。 特别是那些按重量计价的商品,可以让店员先称个大概,心里有数再决定买不买。 商家也应该更透明一些,比如在标价旁边注明参考单价,一颗大概多少钱,让消费者有个直观的认识。 这样既避免了误会,也能筛选出真正的目标客户。 说到底,消费是个人选择,贵有贵的道理,便宜有便宜的好处。 关键是要明明白白消费,别稀里糊涂就掏了钱。 现在很多商场都有这种高端食品专柜,动辄几百上千一斤。 这些东西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 不过话说回来,两颗话梅128元,确实让人咋舌。 这钱都够买好几斤普通话梅了,或者下馆子吃顿不错的饭。 你觉得这种高价话梅是物有所值还是智商税?如果是你,会花这个钱买两颗话梅尝鲜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也说说你遇到过哪些价格离谱的商品。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有什么看法? 信息来源:纵览新闻 2025年8月1日
“就差明抢了!”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千克
玉尘飞啊
2025-08-12 16:28: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