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休战将到期,特朗普不批准延长期限,却要求中方3倍增购美国大豆   据多家

沈言论世界 2025-08-12 12:14:32

中美关税休战将到期,特朗普不批准延长期限,却要求中方3倍增购美国大豆   据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8月10日,特朗普忽然在社媒上发文称:中国大豆正在短缺,所以中方应该将美国大豆的采购量提升到当前的三倍,因为美国大豆品质极佳,此举还能助力中国以最快速度缩减中美贸易顺差。   市场对特朗普的表态本能地做出反应:芝加哥大豆期货应声上扬超2%,创下四个月来最大单日涨幅。   但价格脉冲背后,真实的贸易场景却异常冷静。截至7月底,中国尚未订购任何一船美国新季大豆,创下2005年以来最迟采购记录。   如果8月仍无动作,将刷新1999年以来的历史延迟。这种沉默并非偶然,它折射出中国农产品供应链正在发生的结构性转变:从被动依赖转向主动布局,从单一渠道转向多元网络。   中国的大豆进口策略早已跳出“美巴二选一”的旧框架。今年上半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1615万吨,同比剧增33%,乍看之下美豆似有回暖之势;然而,同期自巴西进口的大豆达3186万吨,占总进口量近65%。   更关键的转折发生在采购节奏上:中国企业利用巴西丰产季提前囤货,而对美国四季度的传统出口旺季却“一单未签”。   这种时空错配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在贸易摩擦背景下精心设计的供应链缓冲机制。当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强调“提供快速服务”时,中国买家已在南美大陆建立起更绵长的物流防线。   大豆博弈的棋盘上,中国新落下的棋子令人玩味。今年中国企业首次签约阿根廷豆粕进口,开辟了蛋白质原料的“第二战场”。   这一动作看似微小,实则撬动了整个贸易链条:过去中国主要进口大豆原料在国内压榨,现在直接采购豆粕成品,不仅规避了美国原材料的关税波动风险,更将供应链延伸到南美加工环节。   阿根廷为此甚至将大豆出口税削减26%,南美国家正主动调整政策以适应中国的新需求。这种转变证明,中国对农产品贸易的主动权已从单纯的“买哪里”,升级为“怎么买、买什么”。   特朗普宣称中国面临“大豆短缺”的论断,在数据面前显得站不住脚。今年1至7月,中国大豆累计进口量达6104万吨,同比增长4.6%。而7月单月进口量为1167万吨,创下历史同期最高值。   更关键的是,国内饲料企业在8月初曾单日订购190万吨豆粕,提前锁定10月至次年1月的需求。这些动态说明中国粮仓储备充足,所谓短缺更像是谈判桌上的话术。   当美国农场主焦虑等待采购大单时,中国买家考虑的是如何优化库存结构,平衡成本与安全——这种思维层次的差异,恰恰是中美农产品贸易地位转换的缩影。   2025年,美国新作大豆销售量同比锐减20.8%,仅仅达成出口目标的7.5%,尚不及历史均值的一半。美国贸易商曾谋划“曲线救国”之策:把低价的美国大豆转卖给巴西压榨厂,从而腾出巴西大豆以高价销往中国。   但这个精巧的理论模型被现实物流击碎——巴西内陆运输成本吞噬了价差优势,阿根廷港口直通产能又规模有限。   当供应链的韧性不足时,再优质的产品也难逃滞销命运。反观中国,其同时布局巴西大豆、阿根廷豆粕、俄罗斯粮油等多条通道,致力于构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农产品网络。   这场围绕大豆的无声较量,其影响早已超出贸易逆差本身。巴西农民显然是赢家,该国大豆溢价飙升至多年高位。中国的实际采购数据显示,在买方市场下,供应链韧性比政治喊话更有话语权。   当特朗普要求“三倍采购”时,他或许还停留在2018年的贸易战剧本中;但今日的中国已通过七年布局,将大豆依赖度从战略软肋转化为谈判筹码。   贸易专家对特朗普“四倍订单”要求的评价高度一致:“极不可能实现”。北京方面的信号也显示,中国今年甚至准备完全放弃美国大豆。   这种沉默本身就是答案——中国对农产品贸易的考量维度已超越短期采购量,转向更长期的供应链安全和市场定价权。   素材来源:榆树观察 吉林省榆树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 2025-08-12 10:21

0 阅读:0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