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特朗普先派的特使去莫斯科见普京,谈了三小时,回来双方约定两人8月15日在阿拉斯加

特朗普先派的特使去莫斯科见普京,谈了三小时,回来双方约定两人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举行会谈。   特朗普这次行动带着他一贯的“高压快打”风格。要知道,威特科夫赴俄之时,正是特朗普给俄罗斯划下的“最后通牒”到期前两天——他此前警告若普京未在8月8日前同意乌克兰和平方案,美国将对俄罗斯及其贸易伙伴实施新制裁。   会谈前脚结束,特朗普后脚就宣布取得“重大进展”,手法干脆利落得像商业谈判。   他甚至提前对印度采购俄石油的行为征收高额关税,部分商品税率高达50%,亮出经济武器作为谈判筹码。这种“一边挥舞大棒,一边递出胡萝卜”的策略,颇具特朗普的行事风格。   普京的回应则透着一股沉稳的老练。他一面宣称“俄美乃近邻,阿拉斯加会晤合乎逻辑”,一面又冷静地提醒,具体安排“绝非轻松的过程”。   对特朗普提出“不必先见泽连斯基”的要求,普京姿态开放却话里有话:“原则上不反对与泽连斯基会面,但条件尚不成熟”。   这种表态既给美俄会谈开了绿灯,又为俄乌直接对话设下了门槛,分寸拿捏得刚刚好。   夹在中间的乌克兰,处境就有些微妙了。泽连斯基一边公开肯定“国际压力正让俄罗斯更倾向停火”,一边连夜与法德领导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通话,强调“战争发生在欧洲,欧洲必须是和平进程参与者”。   字里行间能读出他内心的双重焦虑:既担心被排斥在核心谈判之外,又忧虑美俄可能达成有损乌克兰利益的协议。他提出的“有尊严的和平”这个概念,既是底线,也是对欧洲盟友的呼唤。   德法两国领导人旋即与泽连斯基协调立场,冯德莱恩明确宣称:“欧洲将倾尽全力支持乌克兰,以确保公正且持久的和平。”   要知道今年5月法德英波领导人集体访乌推出“30天停火方案”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欧洲显然不甘心只当看客。   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这种微妙博弈,为即将到来的阿拉斯加会谈增添了一层隐形的复杂性。   市场对这场外交突破的反应直接而热烈。消息一经传出,俄罗斯MOEX股指单日飙涨5%,创下两月以来的新高;卢布兑美元、人民币的汇率亦跃升,达到两周以来的高位。   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视其为“地缘政治正常化的关键一步”。这种乐观情绪虽显脆弱,却真实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局势降温的普遍期待。   但拨开外交烟雾,战场现实依然残酷。俄军恰索夫亚尔镇攻势未歇,乌军波克罗夫斯克补给线岌岌可危。普京据传可能接受“空中停火”,却拒绝全面停火。此等有限的妥协,更似一种策略性的缓冲之举。   而乌克兰内部更是压力重重:价值1亿美元的无人机采购贪腐案曝光、前线装备缺口扩大、泽连斯基支持率跌破50%、军政矛盾日益凸显。战场优势往往转化为谈判筹码,这点普京很清楚。   特朗普急于促成和谈背后,既有兑现“结束战争”竞选承诺的国内压力,也有为2026年中期选举铺路的长远考量。从最初夸口“24小时解决冲突”到如今务实推动峰会,他显然调整了策略。   而普京看似放低姿态同意赴美会谈,实则可能借外交进程换取战场时间,同时分化美欧乌阵营。这种各取所需的算计,让阿拉斯加会晤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戏剧。   会晤真正值得关注的焦点,在于它可能重塑后乌克兰危机的国际秩序架构。若美俄达成某种“冲突冻结”协议,虽难言根本解决,但可能开启新的大国协调模式;反之谈判破裂,则可能引发更广泛经贸制裁与军事升级。   阿拉斯加的寒风吹不散全球聚焦的热度。8月15日,当特朗普与普京的手握在一起时,握住的不仅是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更是乌克兰土地上的炮火能否停歇的关键钥匙。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官方账号 2025-08-06 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