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人卢照邻死得惨不忍睹,闻者落泪。史载他死前骸骨半死,四肢萎堕,五官移位,皮肤千皱,毛落须秃,唇亡齿寒…… 公元670年,长安狱中。 一缕残阳透过铁窗刺入,照亮卢照邻枯槁的手指。他凝视墙壁上自己刻下的诗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喉间涌起腥甜。这句《长安古意》中的华章,曾令邓王赞他“吾之相如”,如今却成武三思眼中的谋逆铁证。铁门轰然关闭时,他不知此去将堕入何等深渊:诗名满天下的才子,即将沦为肢体蜷曲的废人,最终自沉颍水。而一切悲剧,竟始于笔墨间一缕无心的风雷。 卢照邻生于贞观九年(635年),范阳卢氏十六世孙,东汉名儒卢植血脉的余晖庇佑他少年成名。十岁师从大儒曹宪、王义方,十八岁进士及第,入邓王府为典签。邓王李元裕以金玉珠玑养其才,更向诸王朗声道:“此吾之相如也!” 彼时他笔下长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满城传唱,连掖庭宫女亦偷抄诗笺。然唐代典签已非南朝权重之职,十年幕府生涯,他困守文书琐务,终外放益州新都尉——一个九品微职。蜀地雾瘴中,他望北长叹:“志未骋,时欲昏。” 调露元年(679年),洛阳。 《长安古意》传至武三思案头。“梁家画阁”四字如利锥刺目——汉末外戚梁冀奢靡亡族,武氏视此为影射当朝。狱吏狞笑着折断他的笔:“金茎云外?且看汝骨能直否!” 三年黑狱,暗室滋长的不止冤屈。阴湿牢墙沁入肌骨,风疾(今考或为麻风病与脊髓病变复合症)噬其躯体。出狱时他须发半秃,左肢抽搐,昔日“人间才杰”已成坊间避之不及的“幽忧子”。更致命的是丹毒:为治病他吞服道士玄明膏,父丧噩耗忽至,悲号间毒液呕出,却已侵蚀经脉,终致“一手一足废矣,毛落须秃,唇亡齿寒”(《五悲文》)。 永淳元年(682年),具茨山下。 卢照邻以枯枝为笔,在自掘的墓穴壁上书写。他变卖藏书购地五十亩,引颍水绕坟,终日偃卧冢中。石床上摊着《释疾文》:“覆焘虽广,蹉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