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沂蒙妇女答应5个小时内把桥修好,但是当我军大部队到达后,她们竟然还站在河边,团长没看到桥顿时傻眼了,可还没来得及问,就看到妇女们两人一组,依次跳入水中。 李桂芳出生在1925年,沂南县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帮家里干农活,长大后嫁到马牧池村,继续过着推磨碾米的日子。抗日战争后期,她加入当地妇救会,很快就当上马牧池乡村妇救会长,主要负责组织妇女准备物资和支援前线。整个沂南县有182个村的妇救会,成员超过1.2万人,她们平时除了家务,还得动员大家捐粮捐物。李桂芳带头拆自家门板,刷上桐油防水,教大家怎么连接固定。她不是一个人干这些事儿,身边有公方莲这样的伙伴,公方莲也来自附近村子,早年参加过识字班,帮着协调各村妇女分组练习平衡。 刘淑梅当时才17岁,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她家在东波池村,平日里帮母亲照顾弟妹,战争一来就跟着妇救会学缝军鞋和磨面。像她这样的年轻姑娘不少,张玉兰也参与其中,她们平时推着独轮车运东西,积累了不少力气。整个沂蒙地区妇女支前体系很完善,从抗日到解放战争,她们制作了315万双军鞋,碾米1.2亿斤。李桂芳和她的姐妹们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英雄,而是长期在基层积累经验,妇救会梯队分工明确,东波池村还有20名妇女待命备用。这些人背景普通,但组织性强,靠日常劳作练就了韧劲。 1947年5月13日夜,汶河东岸情况紧急,河宽32米,水深1.8米,国民党74师撤退时炸毁石桥,残骸堵在河中央。华东野战军九纵三营300多名战士需要渡河包抄,按照计划要在凌晨2点前完成,现在只剩不到5小时。工兵排汇报材料不够,只能搭15米浮桥,后方木料至少8小时才能到。这时候,李桂芳带着31名妇女从芦苇丛出来,她们扛着刷过桐油的门板,直接说来架桥。这些门板是她们提前从自家拆的,用绑腿连接好,还练习过在水里站稳。 她们32人下水,两人一组背靠背站定,高举7块门板,形成32米长的人桥。河水温度12摄氏度,冷得刺骨,但她们坚持站好。第一批120名战士开始过,每人踩上门板,下面妇女承受压力,门板下沉,水漫过胸口。机枪手体重80公斤加装备超过100公斤,压得更重,指关节磨破渗血。炮兵连的两门山炮每门240公斤,需要8人抬,瞬间承重400公斤,水没过下巴,她们调整姿势继续托举。张玉兰一度身体摇摆,但推开想替换的战士,坚持下来。整个过程2小时15分钟,全营兵力渡河,比预定提前32分钟。 渡河后,九纵三营快速到位,打乱国民党74师撤退计划。74师本想在汶河架浮桥撤主力,但被侧翼包抄,困在孟良崮主峰无法突围。整个战役,华东野战军27万人对阵国民党45万人,歼灭74师3.2万人,包括师长张灵甫。张灵甫背景复杂,早年杀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战场上指挥虽有章法,但最终败北。沂蒙地区86万民众支前,妇女占一半,她们推车运弹药,背米翻山,体现出军民协作。 战役胜利后,这些妇女继续村里生活,李桂芳回马牧池村,帮着重建家园,其他如公方莲和刘淑梅也回归日常劳作。有些落下残疾,比如肩膀磨损,但她们没抱怨。战后统计,沂蒙妇女贡献巨大,制作军鞋和粮食支撑了前线。2000年,孟良崮纪念馆在汶河旧址建32块花岗岩碑,每块代表一人,碑文强调军民团结。渡口如今长满芦苇,但这事儿成了沂蒙精神象征,影响几代人。
1947年,沂蒙妇女答应5个小时内把桥修好,但是当我军大部队到达后,她们竟然还站
文山聊武器
2025-08-09 22:30: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