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福州海边,解放军某部副师长张清荣乘渔船前往金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叛逃的高级军官,这一事件引起不小震动。
张清荣出身河北农村,18岁参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4年获中校军衔,1956年任副师长,原本前途光明。任内他多次提出改善个人待遇的要求,遭拒后情绪波动。1957年夏天巡查海防时,他常收听对岸广播,受其描绘的生活影响,最终借检查海防之名叛逃。
到台湾后,蒋介石接见了他,授予上校军衔并给予奖励。在记者会上,张清荣透露了相关军事情况。
大陆方面针对此事制定应对策略,通过秘密渠道向台湾传递信息,暗示张清荣可能是特殊人员,并附上其在台言论作为“佐证”。多疑的蒋介石产生怀疑,虽调查无果,疑虑却未消除。
1958年10月,叛逃不到一年的张清荣在台北火车站被秘密逮捕。经两个多月审讯,未找到其为“双面间谍”的实证,但在特殊环境下,怀疑已足够定罪。不久,39岁的张清荣在台北被处决,从叛逃到结局仅一年时间。
张清荣从战场老兵走上这条道路,令人唏嘘。那个年代情况复杂,人面临多种选择,而坚定的信念与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一旦动摇,易致错误选择。他的经历成为那个年代的一个特殊注脚。
网友热议:
“自作自受,背叛国家、贪图富贵,终食恶果。”
“当年条件虽苦,多数人坚守信念,有人却被诱惑迷眼。”
“台湾当年以重金策反,如今大陆发展让这种诱惑失去市场。”
“如今两岸局势不同,时代已然改变。”
若你是那个年代的军人,面对诱惑会如何选择?欢迎评论区讨论。历史
信源:中央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