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有一位从基层小吏成长为开国功臣的代表人物,他便是与萧何并称“萧曹”的曹参。他的人生轨迹,不仅镌刻着个人奋斗的印记,更折射出那个时代平民阶层崛起的壮阔图景。 一、曹参籍贯与早期身份:沛县基层的吏途起点。曹参的籍贯明确指向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与刘邦、萧何同为同乡。在秦朝统治时期,他担任沛县“狱掾”,即县级监狱的管理人员,负责刑狱事务。这一职位虽属基层小吏,却需通晓律法条文,处理具体司法事务,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参与治国理政埋下了伏笔。 在沛县县衙,曹参与主吏掾萧何共事多年,两人凭借干练的能力在地方积累了一定威望和人脉。当时刘邦任泗水亭长,三人因公务往来频繁交集,逐渐形成密切的私交。这种基于同乡与同僚的关系,成为后来反秦起义中核心团队的雏形。 二、曹参投身反秦起义:乱世中的关键抉择。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起义浪潮迅速席卷全国。沛县县令起初欲响应起义,却犹豫不决。曹参与萧何敏锐地提出“召集流亡者增强威慑力”的建议,力主派樊哙联络逃亡在外的刘邦。然而,当刘邦率人返回沛县时,县令突然反悔,甚至欲加害萧曹二人。危急时刻,曹参与萧何果断翻墙投奔刘邦,并协助其鼓动城中百姓诛杀县令,最终夺取沛县控制权,拥立刘邦为“沛公”,正式踏上反秦之路。 起义初期,曹参以中涓(近侍官)身份随刘邦征战,在攻打胡陵、方与等战役中初露锋芒,尤其在击退秦军泗水郡监的包围战中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成为刘邦麾下最早的核心将领之一。 三、曹参秦末战争中的功绩:军功累积的崛起之路。在刘邦西进关中灭秦的征程中,曹参堪称先锋猛将。他率军先后攻占砀县、狐父等地,在关键的蓝田之战中大败秦军,为刘邦顺利攻入咸阳扫清障碍。凭借赫赫战功,他的爵位从七大夫逐步升至五大夫,再晋封执帛(楚制爵位),并获封建成君,实现了从基层小吏到军功贵族的初步跃升。 楚汉战争期间,曹参的军事才能进一步彰显。他随刘邦入汉中后,参与平定三秦(章邯、司马欣、董翳)的战役,为刘邦建立稳固后方立下大功。后来隶属韩信麾下时,他更是战功卓著,与韩信共同攻灭魏、赵、齐三国,生擒魏王豹、齐王田广。据史书记载,曹参累计攻占122县,俘获诸侯王2人、丞相3人,其战功在汉初功臣中仅次于韩信,是刘邦集团军事扩张的核心力量。 四、曹参出身背景的历史意义:布衣将相的时代缩影。曹参的人生轨迹是汉初“布衣将相”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与萧何(县吏)、樊哙(屠夫)等皆出身沛县基层,在秦末社会剧变中凭借军功打破旧贵族的垄断,跻身统治核心,印证了那个时代底层人物通过机遇与奋斗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性,本质上反映了草根阶层对旧贵族体系的颠覆。 更深远的是,早年基层刑狱经历塑造了曹参的治国理念。他深刻理解秦法严苛之弊,任齐相国时采纳盖公“黄老无为”思想,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继任汉相后坚持“萧规曹随”,延续萧何制定的制度,以务实保守的施政风格契合战后民生凋敝的社会需求,为汉初“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从沛县狱掾到开国功臣、再到一代贤相,曹参的人生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浓缩了秦末汉初社会变革的轨迹。他以基层小吏的出身,凭借军功与智慧在乱世中崛起,最终以“萧规曹随”的治国智慧留名青史,成为那个激荡时代平民崛起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