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毛主席好奇询问他名字后,大笑

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毛主席好奇询问他名字后,大笑道:“原来你就是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1965年9月18日,也就是这次接见后不到两年。青海某训练场,尘土飞扬。时任副连长的庞国兴正在组织新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 一个年轻战士因为紧张,拉开保险销后手榴弹竟滑脱,掉在了脚边,冒着致命的青烟。周围的人都懵了,时间仿佛凝固。 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庞国兴猛地扑了过去,一把推开新兵,自己则死死地压在了手榴弹上。 “轰!”一声巨响,大地颤抖。那个曾经在天安门城楼上被领袖亲切接见的年轻英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 他到底狂在哪?这句狂言又从何而来? 这得从1962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说起。当时,印军精锐的王牌部队占据着地势险要的西山口,构筑了自诩坚不可摧的防线。 庞国兴所在的九连,接到了尖刀任务,夜袭西山口。 战斗打响后,庞国兴所在的四班作为突击力量,冲锋在前。在追击一股溃逃的印军时,他和战友王世军、冉福林与连队主力跑散了。 黑夜、陌生的丛林、四面楚歌,换作常人,第一反应恐怕是寻找大部队。 但庞国兴骨子里的那股狂劲上来了,他当即决定:“咱们仨成立个临时战斗小组,我指挥,继续往敌人心脏里插!” 三个人,三支枪,就这样成了一支孤军。他们借着夜色掩护,在敌后穿插,摸到了印军一个榴弹炮阵地。 看着敌人的炮口,庞国兴没有丝毫犹豫,带着两名战友悄悄摸上去,一通猛打,趁着敌人混乱,硬是端掉了这个炮阵地。 还没等喘口气,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袭,靠着同样出其不意的战术,拿下了第二个炮阵地。 深入敌后15公里,连打五仗,缴获7门火炮,击毙7名敌军。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勇敢,而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自信和胆识。 当他们终于和主力部队汇合时,浑身都是泥水,但眼神里全是杀气。 在追击一股残敌时,对方负隅顽抗,庞国兴一边射击一边吼出了那句让他名声大噪的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这话听着不合常理,甚至有点霸道,但放在那个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却是一个士兵最本能、最血性的呐喊。这句狂言迅速在部队传开,成了他悍不畏死的名片。 战后,庞国兴荣立一等功,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正是因为这份传奇战绩和这句狂言,才有了开头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被主席点名的一幕。 领袖的笑声,是对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敢于向一切敌人亮剑的狂劲的最高赞许。 可这份狂,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苦难的土壤里长出的根,是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淬炼出的钢。 1940年,庞国兴出生在陕西子洲县一个赤贫的家庭。家徒四壁,小小的他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给地主放牛、割草。解放后,家里分了田,他对我党和我军有了一种最朴素的感恩。 1959年,他参军入伍。刚到部队时,他体重才90多斤,扔手榴弹连30米都不到。为了练好投弹,他把胳膊甩得又红又肿,硬是把好几颗铁制教练弹都给摔裂了,最后成绩突破50米。 为了练射击,他顶着高原的烈日,一趴就是几个小时,脖子晒得像黑炭,最终练成了神枪手。 他所在的班级,无论调到哪个,都能从后进变先进。他踏实肯干,入党、立功,在战友中有个外号,叫全票人物,评功评奖,大家总会全票投给他。 所以,他的狂,不是鲁莽,不是自大。这份狂的底气,来自于平时多流的汗水,来自于对每个军事动作的千锤百炼,来自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他的狂,是对敌人毫不留情的狠,是对战友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爱。 可惜,英雄的生命太过短暂。他牺牲时,距离在天安门上接受检阅,仅仅过去了两年。他没能看到我们国家后来的繁荣富强,没能继续在部队发光发热。但他用25岁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战旗飘飘·英雄连队的新时代风采丨寻找庞国兴 #MCN双量进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