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疯了?”2022年,广州男子乘坐地铁过安检,被工作人员要求喝一口携带的瓶装水。可男子喝完后身体出现不适,三天两头就得去看医生。男子认为是安检人员非让他喝水的错,所以将地铁公司起诉,索赔4.8万,法院这么判了! 广州市民张先生在地铁安检口,安检人员看见他包里开了封的瓶子,按规定要求他喝一口以证安全。这本来是很正常的要求,却让张先生犯了难。他不仅当时不渴,更要命的是,他有多年肠胃炎的老毛病,平时喝水都得小心翼翼。 他试着解释,想拒绝这个要求,可安检人员态度坚决:“规定就是这样,不喝不能过。”身后排队的人群也开始骚动,催促声不断响起。无奈之下,张先生只好硬着头皮,拧开瓶盖喝了一小口。 刚出地铁,张先生的肚子就开始翻江倒海,疼痛难忍。接下来的日子,他的肠胃炎彻底爆发,严重到无法工作,只能请假在家,甚至住进了医院输液治疗。这一病,不仅搭进去三千多元医疗费,还直接拖累了工作考评,年终奖也打了水漂。 他越想越气,认定这一切都源于安检时喝下的那口水。在他看来,地铁的“试喝令”既不合理也不人性,完全没考虑他这类肠胃脆弱,或是携带特殊液体乘客的处境。 站在地铁公司的角度,这道“试喝令”却有存在的充分理由。地铁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交通枢纽,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要求乘客试喝开封液体,正是为了严防易燃、有毒、腐蚀性的危险品被带入站内,这是一种成本低廉且有效的安检补充手段。尽管高科技检测仪器日益普及,但在海量的客流面前,人工抽检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防线。 当然,规定也并非铁板一块。对于确实无法饮用的特殊情况,乘客可以提前准备医疗证明,申请使用仪器检测或通过特殊通道。或者,更简单的办法是,干脆不带开封的饮品进站。广州地铁事后也特意提醒,建议乘客使用密封容器装水,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可张先生咽不下这口气。他一纸诉状将广州地铁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4.8万元。他坚称,是地铁不近人情的安检流程直接导致他旧病复发,理应为此负责。 法庭受理了此案。经过调查,监控视频显示,张先生确实喝了一口水,但量非常少,大约只有一厘米高。安检员也证实,张先生当时虽提了一句“胃不舒服”,但并未激烈反对,最终还是选择了配合。 更关键的证据来自张先生自己。他提交的病历清楚地显示,在事发前的2020年底至2022年初期间,他已多次因肠胃疾病就医,甚至在2020年还因此引发了睡眠障碍,法院最终驳回了张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判决书的逻辑很清晰:安检员按章办事,行为并无不当。 张先生作为有长期病史的成年人,明知自身情况和地铁规定,仍携带开封饮品并自愿饮用,就应当预见到可能的后果并自行承担。法院认定,他身体不适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原因,而非安检时那一小口水。 判决下来,张先生大失所望,他对朋友抱怨:“我是真的疼得躺了一星期。”尽管心有不甘,但他最终没有上诉。这件事在网上迅速传播,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批评地铁规定死板,缺乏温度;也有人认为,公共安全大过天,规则面前不容变通。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地铁公司能够不断完善安检流程,确保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位乘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乘客们也应理解并支持安检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出行环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