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9 年,第 47 军军长黎原少将听闻,有位老首长被疏散来长沙,正坐飞机赶来

1969 年,第 47 军军长黎原少将听闻,有位老首长被疏散来长沙,正坐飞机赶来。消息传开,不少干部怕惹麻烦,纷纷退避三舍。黎军长毫不犹豫决定亲自迎接。

秘书跟在一旁,忧心忡忡劝道,军长,这形势复杂,您得跟老首长保持距离啊。黎军长听后,怒目圆睁,大声怒斥,老首长为国家鞠躬尽瘁,咱怎能忘恩负义,避而不见!

那年深秋,一架苏制伊尔-18专机降落在长沙大托铺机场。

当舷梯放下时,叶剑英元帅望着空旷的停机坪,唯有一名佩少将军衔的军人挺立风中,身后警卫排的军靴在水泥地上踏出铮铮回响。

这位名叫黎原的47军军长,正以最高规格迎接一位“靠边站”的老帅。

寒风吹散他呵出的白雾,却吹不散那句响彻机场的怒斥,忘恩负义的东西!叶帅的功勋,岂是风向能吹散的?

话说那年当“疏散令”席卷京城,开国元勋们如星散落四方。

要知道叶剑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作为十大元帅中的一员,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多次在历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主席曾高度赞誉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体现了他在重大关头明断是非、果敢抉择的非凡品质。 而此时叶剑英的南下名义是“休养”,实则是政治风暴中的放逐。

长沙官场对此心照不宣,省委接待处的日程表刻意模糊他的行程,蓉园宾馆预留的房间从甲级调到丙级,连派车单上的“叶帅”二字都被涂改为“叶同志”。

就在霜降那日,军区参谋会议传出窃语,沾上失势的人,当心冻伤自己的前程。

黎原的作战地图旁却压着另一些档案。

1937年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叶剑英挥毫为青年黎元哲开具赴延安的介绍信。

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庆曾家岩50号的油印机连夜赶制《新四军惨被围歼真相》,叶剑英的名字印在传单最前。

1962年东南战备,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亲批47军换装新式火炮。

泛黄的纸张烙着历史的温度,灼得黎原连夜召见后勤处长蓉园一号院立即腾出来,按元帅标准配警卫!

就在十月十八日午后,阴云低压机场。

黎原独自站在跑道尽头,身后十二名警卫列队如松。

秘书最后的劝阻卡在喉间,因为就在三小时前省委来电暗示不必兴师动众,黎原抓起军帽扣在头上,当年叶帅在重庆单刀赴会,今天我倒怕站直了?

在舱门开启时,叶剑英的脚步在舷梯上顿了片刻。

七旬老人穿着洗白的将校呢大衣,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扫过空旷的停机坪,最终落在黎原肩头的少将星徽上。

两代军人相顾无言,唯军礼劈开萧瑟秋风。

在回城途中,吉普车碾过满地梧桐叶,叶剑英望着窗外忽然开口,黎军长,你我素昧平生。

然而话还没说完黎原攥紧膝盖上的手套说在1937年延安抗大第三期,您批的教材上写着,军人脊梁不弯,星火才能燎原。

蓉园一号院的暖气片连夜检修完毕。

黎原亲自试过水温才请叶剑英沐浴,书案摆上韶山特供的毛尖,连台灯罩都换成护目的浅绿。

那夜查岗时,黎原发现哨兵在院外跺脚取暖,次日便调来五件军大衣,叶帅最见不得战士受苦。

然而政治寒流仍在蔓延。

十一月那日,省革委会要求革命群众代表进驻蓉园协助工作,但实为监视。

只见黎原拍案而起,这里是军事管理区!转身抽调精锐组成双岗,明哨持枪伫立,暗哨潜伏树丛。

士兵们把叶帅散步的时间戏称为放风时刻,此时总有战士捧着军事习题“偶遇”求教,叶剑英便在石凳上画出战术草图,铅笔尖沙沙划破监视的网。

转年开春,叶剑英的收音机里响起珍宝岛战报。

当夜他铺开东北地图直至凌晨,黎原悄声送来姜茶时,看见老人用红铅笔在乌苏里江畔重重画圈,当年打日本人,我们靠的是地雷战,今天对付坦克群,得用反坦克锥。

就在半月后,47军突然开展“三打三防”集训,士兵们拖着水泥墩在岳麓山下构筑工事。

没人知道训练大纲里那些刁钻的坦克伏击点,正出自蓉园一号院的灯光。

历史的回马枪在1971年突至。

当黎原因莫须有罪名被审查时,一纸“黎原同志对党忠诚”的证明从北京飞抵长沙,署名处是叶剑英力透纸背的签名。

据说黎原捧着文件泪洒衣襟,只喃喃道,疾风知劲草,此刻距长沙机场那个萧瑟的秋日已两年,霜刃终未相负。

三十万湘江子弟兵的血,凝成将星肩章上的金芒。

黎原怒斥秘书那声忘恩负义,劈开了特殊年代的迷障,权势如流水过隙,功勋似金石永镌。

当叶剑英在1976年再度执掌军委时,长沙蓉园的石凳上仍留着当年铅笔绘就的战术草图。

黎原退役后总爱摩挲旧相册里那张机场合影,风尘仆仆的老帅将手按在他肩头,两颗将星在逆光中交相辉映,照见军人品格最硬的铁,荣辱不相弃,霜雪不能欺。

叶元帅的一生是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典范,他的智慧和勇气在国家危难时刻屡次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留下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