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变中,驻守北大营的8000东北军被勒令不许抵抗,任由率先发难的日军奉天独立守备队川岛中队区区300人肆意横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城里的数百名警察们,在局长黄显声的带领下,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誓死抵抗之路,成为沈阳城内唯一一支穿制服抵抗的中国武装。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城外一声巨响,拉开了九一八事变的序幕。日军以铁路被炸为借口,300人悍然进攻北大营,8000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眼睁睁看着家园沦陷。然而,城内却有一支力量不甘沉默——警察局长黄显声率领数百名警察,点燃抗战火光。 1931年9月18日晚,柳条湖一声爆炸,日军奉天独立守备队川岛中队仅300人,就对驻守北大营的8000东北军发起进攻。可怕的是,这8000人接到张学良的命令:不许抵抗。结果呢?北大营一枪未放,迅速沦陷。300人对8000人,这仗打得让人憋屈,也让人疑惑——为啥不打?张学良后来解释,说是怕激怒日军,扩大冲突,想靠外交解决。可现实是,日军没停手,东北很快就丢了大半。这“不抵抗”政策,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痛。
跟北大营的沉默比起来,沈阳城里的警察局长黄显声,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他不是那种坐着等人打上门的人。1896年出生于辽宁岫岩的黄显声,早年就见惯了国家挨欺负的日子,心里憋着一股报国的劲儿。他上过北大,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来进了东北军,一步步干到沈阳市公安局局长。他上任后,没闲着,整顿警察队伍,还偷偷攒了不少武器,像是在为啥大事做准备。 九一八前,他早就看出日军不对劲,几次给张学良建议加强戒备,可惜没人听。事变当晚,听到爆炸声,他没犹豫,马上召集手下的警察,决定干一仗。他把几百号人拉到公安局大院,分发武器,还联系了民间抗日力量,凑出2000多人。这支临时拼起来的队伍,成了沈阳城里唯一穿制服抵抗的中国武装。 9月19日清晨,日军500人杀进沈阳城,黄显声带着警察们分散开,靠着街巷跟日军硬碰硬。汇工街一战,30多个警察埋伏起来,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三小时后弹药用尽,他们掏出刺刀冲上去,全都牺牲了。三经路警察署那边,警察们用桌椅堵门,用机枪扫射日军,后来被炮弹炸塌了房子,还是死守到最后一人。南市场、东关等地,警察们也是拼了命,血战到黄昏,街上血流成河。 21日晚,残余的警察退到东关公安总局,日军炮火压过来,他们还是没投降,最后全军覆没。这2000多人,用命告诉日军:沈阳不是没人敢打。
沈阳失守后,黄显声带着剩下的人撤到锦州,改编成辽宁抗日义勇军,自己当总司令。他没停下抗日的脚步,在辽西袭击日军补给线,炸铁路,还干掉了一个投降日军的叛徒张学成。1931年底,东北军主力撤离锦州,他带队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后来,他的部队改编成东北军骑兵第二师,他继续抗战。 1935年,他当上骑兵军副军长,被派去陕北打仗,但他不认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暗地里跟共产党谈联合抗战,1936年秘密入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漳河打得惨烈,损失不小。1938年,他准备去延安,却被国民党特务告密,以“联共”为名抓起来,关了12年。1949年11月27日,他在重庆白公馆被杀,时年53岁。 黄显声和他的2000勇士,没能挡住九一八事变的结局,沈阳还是丢了,东北还是沦陷了。但他们的血没白流,他们点燃了东北抗日的火种。后来,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都是从这星星之火里烧起来的。他的故居在岫岩成了爱国教育基地,家乡还有“将军泉”“将军桥”,老百姓用这种方式记住他。1949年12月15日,重庆追悼会,刘伯承、邓公都去了,缅怀他的抗战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