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7年,侦察参谋傅平山牺牲后,其遗体被越军浇在水泥基座中,部队首长指示:花1

1987年,侦察参谋傅平山牺牲后,其遗体被越军浇在水泥基座中,部队首长指示:花1万元,找几个越南人,把烈士遗体带回来!   1987年1月,边境线上一则简短的命令在第38集团军114师侦察营中传开:“部队首长批了1万元,找几个越南人,把傅平山的遗体带回来!”   没有哀悼仪式、没有公开通报,只有一条指令,却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傅平山是谁?他并非将军,也不是电视纪录片里的英雄人物。他只是侦察科的一个副营职参谋。   可就是这样一位年轻军官,在一次越境侦察中,以一己之力和数百越军周旋六天五夜,最终壮烈牺牲。   敌人用最野蛮的方式对待他的遗体,用水泥将他封进陵园门口的台基里,任人践踏。他的战友们,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1986年12月,老山前线仍处于火药味浓烈的紧绷状态。傅平山此行的任务,是带领一支侦察小分队深入到越南境内的大黑山地区,执行一次特殊任务:抓俘。   这类行动并不罕见。中越边境轮战期间,双方频繁进行侦察与反侦察,抓俘是情报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这次任务的难度远超以往。大黑山距离边境线约10公里,敌情复杂,地形生疏,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   行动刚开始一切顺利,小分队潜伏于一片灌木丛中,等待时机。不料,当地一名越南农妇无意中发现了埋伏点。   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抓捕越军俘虏时又发生了更大意外,目标军人剧烈反抗,并大声呼叫。   接下来的局势急转直下。越军反应迅速,调来数百人,端着枪封锁山路,包围小分队。傅平山意识到,必须有人断后。   经过一番思索,傅平山决定主动留下。他不是第一次执行高风险任务,但这一次,他知道自己可能回不来了。   他身上只带着一把67式微声手枪和两枚手雷。这种手枪威力小,老兵都知道,近距离命中五枪都未必能致命。   他利用山地地形,拖住越军追兵。撤退线路上,他布设了简易诡雷。越军中招,前面的士兵一脚踩下去,炸声轰鸣,队伍顿时混乱一片。   他靠压缩饼干和随身携带的净水丸维持体力。右腿中弹后,他撕下军装包住伤口,继续转移。越军甚至一度以为他已经逃脱。但在第六天的清晨,他们终于在一处山坳将他围住。   越方后来承认他独自击伤1人,击毙1人。但有一名投诚的越军透露,实际死亡为5人。面对如此伤亡,越军师长暴怒:“死了五个人,连一个断腿的人都抓不住!”   傅平山拒绝投降。越军没有再废话,几十枚手榴弹被一齐投下。爆炸之后,山林恢复了寂静。他牺牲时,刚满三十岁。   战斗结束后,越军本应将烈士遗体掩埋或交还,但他们选择了一种极具侮辱性的方式,将傅平山的遗体浇筑在越南苗王县烈士陵园门口的水泥基座中,作为展示用的“战利品”。   这不是普通的敌对行为,而是赤裸裸的侮辱。他们知道傅平山曾以一己之力造成己方惨重伤亡,用这种方式泄愤。   消息传回国内,部队震怒。首长立即下令,必须把傅平山带回来,不管付出多大代价!   当时中越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越境行动极其危险。部队采取非常规手段,拿出1万元人民币,找来几个精通地形的越南边民,秘密前往苗王县。   水泥基座厚重,遗体已高度腐烂,越军还用钢筋捆绑加固。越南人花了整整两夜,才凿开水泥块,最终只取回头颅部分,藏在米袋中偷偷运出。   后来这颗头颅被送回天津。家属接到通知时,已是痛不欲生。傅平山的战友、部队首长,以及妻子于燕萍,一同将他安葬于天津塘沽烈士陵园。   傅平山的牺牲没有被遗忘。他的任务完成了,但代价太大。事件发生后,军区对越境抓俘行动进行了全面评估,明确提出“保全人员优先于完成任务”的作战原则。   这条原则,后来写进了我军侦察兵战术教材。   老战士回忆傅平山时,常会提到那把67式微声手枪。有人说,如果他当时带的是五四式,或许还能多撑几日。但无论武器如何,他的毅力和意志,已经写进了这段历史。